在俄罗斯《梦中客》专栏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在伊朗的心中,中国已经是最强大的超级大国了。”这一判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一位长期关注中东局势的俄罗斯战略专家。他的观点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基于对世界权力格局逐渐变化的观察。
过去,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常常依赖于军舰、飞机和GDP等硬指标。但如今,世界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执行力、稳定性和战略定力。中国在这些方面的表现,已经让不少中东国家对其刮目相看。
在这位俄罗斯专家看来,所谓的“超级大国”,不再是冷战时期的“谁拳头硬谁说了算”的思维模式。今天的衡量标准更多涉及三个方面:是否具备长远的规划眼光,能否持续执行计划,以及在外部干扰下是否能够稳住步伐。这三点看似简单,但实现起来却极为困难。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便沿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行。尽管这一路上风雨不断,但中国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自己的发展节奏。2024年,中国制造业的GDP占比仍然保持在27.8%,几乎没有显著下滑。
与之对比,美国自2001年以来,战略方向不断变化,从反恐到重返亚太,再到“印太战略”,每届总统都有新的政策主张,但战略的连贯性逐渐变弱。美国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5.8%下降到2024年的11.9%。这不仅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战略执行力的一种体现。
在中东这样一个高风险的地区,各国更看重的是谁能稳住阵脚,而非谁喊得更响。伊朗看重中国,并不是因为短期的援助项目,而是因为三十多年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国的“定力”成为其赢得中东尊重的关键。
近年来,中俄伊三国关系逐渐形成。在2025年3月14日,北京举行了一次低调却重要的三方会谈:中俄伊三国的外交副部长共同商讨合作事务,并着手建立更长期、稳定的沟通机制。这场会谈并非偶然事件。早在2023年9月,伊朗就正式加入了上合组织,成为这一以安全与经济合作为核心的多边平台的新成员。对伊朗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外交突破,更是对中国主导的区域合作机制的信任投票。
中伊之间的具体合作也在不断深化。2024年,双边贸易额已达160亿美元,这些数字背后有着许多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支撑。例如,中国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德黑兰的地铁系统,而中国企业则参与恰巴哈尔港的运营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不是空洞的承诺,而是实打实的合作成果。
伊朗人对中国的看法也在悄然转变。伊朗前外长扎里夫曾表示,中国的合作方式“没有干涉,不施压”,这在中东地区非常难得。德黑兰大学的马兰迪教授也提到,中国的合作模式“不是输出意识形态,而是输出稳定与发展”,这一观点在伊朗的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共鸣。
与美国倡导的“民主价值观”不同,中国在中东的做法更像是“按需定制”。谁需要基础设施,便提供技术和资金;谁需要市场,便打开贸易通道。用简单的话来说,中国不做“老师”,只做一个可靠的合伙人。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伊朗的看法能代表什么?然而,伊朗并非单独来看待中国。在中东这个复杂的地缘政治舞台上,各国都在寻找长期稳定的伙伴,而中国正逐渐成为这个选择。
俄罗斯专家的这番话,实际上反映了很多国家的心声。尽管美国的军力依旧强大,但在战略执行方面的反复无常,已经让许多国家产生疑虑。相比之下,中国“少说多做”的做法反而赢得了更多的信任。
这是一种力量的转移,依靠的不是武力,也不是宣传,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战略执行。伊朗的判断,实际上是对中国长期主义战略的一种肯定。这不仅仅是短期的赞美,更是基于现实利益和长期观察后的理性选择。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认知并不仅限于伊朗。从中亚到非洲,从拉美到东南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当前的世界需要的不是一个“随时可能变脸”的超级大国,而是一个能长期陪伴、稳定输出的战略合伙人。
从伊朗的视角来看,中国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份提醒。在中东这个战略要地,中国并没有高调“抢镜”,而是在一个个合作项目中稳扎根基。这种战略定力,不仅赢得了伊朗的尊重,也在悄然改变着全球格局。
世界在变化,评判标准也在变化。曾经的“谁的航母多,谁就说了算”正在让位于“谁更靠谱,谁就更受欢迎”。在这一场关于“超级大国”重新定义的过程中,中国正在通过实际行动写下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