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三体战舰本身为中小吨位、采用三体船型,既保持了良好的航海稳定性,也便于批量生产——一旦发生冲突,可以在更多中小造船厂同时建造并迅速扩充规模,从而在战略层面影响西太平洋的态势,对对手的传统航母优势构成挑战。
近期流出的影像再次吸引了军事观察者的注意。从画面判断,这应该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一种大型无人作战艇,早在珠海航展就曾公开展示,属于已经走出实验室、面向实战部署的装备类型。外观上它采用三体结构,这种设计在有限吨位下能提供更好的抗波浪能力和平台稳定性,适合在较差海况下执行长时间任务。
从细节上看,艇体装有多面相控阵雷达,这暗示它具备一定的空域感知能力,可以作为防空、预警的前沿节点使用,为编队提供早期探测支持。结合其隐身化的外形设计,这类无人艇在生存性上也做了考量,不易被对方快速锁定和摧毁。
另外,艇上配置的垂直发射装置表明它同时具备一定的进攻火力,既可能承担对海目标的打击,也能执行对陆或对其他海上目标的远程精确打击。虽然单艇吨位有限、火力与航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过多艇协同部署,可形成网络化、分散化的防空与攻击体系,增强整体抗毁损能力。
作为无人平台,该艇避免了人员伤亡的直接风险,艇尾还可携带小型无人直升机或传感器载荷,扩大侦察与反潜能力,使其在信息化、联合作战体系中发挥更全面的作用。与其他远程打击手段(如反舰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巡航武器、各类无人潜航器及空海一体化平台)联合使用时,其战术与战略影响力被进一步放大。
总体来看,三体战舰代表了一种以数量、分散与信息感知为核心的新型海上作战思路:靠规模化的无人平台构建多层次的探测与打击网络,从而改变传统大型有人战舰主导的作战格局。这类装备的公开亮相也显示出国产无人作战体系正在从试验走向常态化部署。本文谢绝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