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唐玄宗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很多人会直觉认为是武惠妃心狠手辣、挑拨陷害,唐玄宗则冷酷无情,竟然能下手杀死亲生儿子。三个皇子似乎完全无辜,被冤枉致死。可如果仔细研究史料,再结合考古发现,就会发现事情远比史书记载的复杂。
武惠妃是唐玄宗在杨贵妃进宫之前最宠爱的女人。唐玄宗曾想立她为皇后,但因她出身武氏家族,朝臣坚决反对,只能止步。然而,她在后宫的地位却与皇后无异。她的儿子寿王李琩更是唐玄宗最喜爱的皇子,史书称“诸子莫得为比”。正因如此,武惠妃一心想让寿王取代太子李瑛。
当时的宰相李林甫看准了这一点,为了讨好武惠妃,暗中联手,开始针对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的次子,已经做了二十多年太子。他的生母赵丽妃曾受过宠爱,但早逝后,李瑛的地位逐渐动摇。他的两个弟弟李瑶、李琚,同样才学出众,也常与李瑛走得很近。三人因为处境相似,经常聚在一起发牢骚,这让武惠妃更加警惕。
有一次,武惠妃在唐玄宗面前哭诉,说太子与弟弟们结党谋逆,甚至威胁皇帝安危。唐玄宗大怒,差点废掉太子,幸亏宰相张九龄力保,李瑛才暂时保住太子之位。但武惠妃并未善罢甘休,她不断在唐玄宗耳边说坏话,最终设计陷阱。一天,她召太子和两位王子入宫,借口是宫中有盗贼。与此同时,却告诉唐玄宗太子正带兵造反。结果,太子与随从刚好遇上御林军,全副武装的模样更让唐玄宗深信其谋反。当张九龄再度劝谏,李林甫却说“这是陛下家事,不必问外人”。唐玄宗心中一狠,废太子为庶人,并将李瑛、李瑶和李琚一并赐死。这就是史书所载的“一日杀三子”。
史书中写得仿佛是武惠妃一手导演的阴谋。但出土于广东韶关的《张九龄神道碑》提供了另一种线索:太子李瑛曾经向弟弟颍王李沄索要过两千副铠甲。这在唐代是极为严重的罪行,因为私藏铠甲被视为谋反迹象,哪怕只是一副也要流放,三副以上就足以判死。更何况太子一开口就是两千副,唐玄宗怎能不震怒?张九龄当时劝唐玄宗“子弄父兵,罪当笞,况元良国本,岂可动”,意思是说太子只是乱来一下,打几下就行,不至于废掉。但这件事终究成为唐玄宗心头的刺。
所以,当武惠妃再度挑拨,说太子带兵入宫时,唐玄宗立即联想到太子之前的“要铠甲”事件,确信他有谋反之心。太子百口莫辩,最终身亡。可以说,武惠妃只是火上浇油,真正让唐玄宗起杀意的,是太子曾经的举动和唐玄宗长期的疑心。
问题在于,李瑛虽然有索要铠甲的举动,但并没有真正得到铠甲,也没有实际发动叛乱。按理说,这只是可能性,并不等于罪证。天下人因此觉得他死得冤枉。后来唐玄宗退位,李亨即位,特地为三位兄长平反,恢复了他们的名号。
要理解唐玄宗的心理,还得看他对皇子们的防范。唐玄宗自己是通过政变上台的,所以极度不信任子孙。他把皇子们集中关在“十王宅”,生活起居由宦官掌控,不许与外臣来往,几乎是变相软禁。皇孙们则被安排在“百孙院”中,严格管控。稍有举动,就可能被怀疑谋逆。比如后来的太子李亨,仅仅因与舅舅见面就被弹劾,差点失位。延王李玢在安史之乱中因拖延片刻,就被唐玄宗怀疑要造反。
可想而知,李瑛在这种环境下做了二十多年太子,又有武惠妃和寿王不断在旁边挑拨,他的不安与焦虑几乎不可避免。他索要铠甲,可能是为了自保,也可能真有不臣之心,但无论哪种,都是环境所逼。
最终,唐玄宗“一日杀三子”的惨剧,是一个多疑的皇帝与一个不安的太子之间矛盾激化的结果。武惠妃固然推波助澜,但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她身上,显然是史书在塑造“妖妃”形象时的夸张。真实的历史,远比单纯的阴谋更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