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大授衔时,许多军官的军衔与他们的资历、战功不相匹配。但其中有一个例外,尽管他曾是战功赫赫的一军之长,最终却因为个人作风问题未能获得将军军衔,最终只能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将军军衔的军长。他就是人民解放军第十六军的首任军长——尹先炳。
尹先炳,1915年出生于湖北汉川,1930年加入红军。从一名普通战士到营长,他在红四方面军期间并不显眼。直到抗日战争期间,他才开始逐渐展现出他的军事才干。
在抗战时期,尹先炳先后担任冀西游击总队副司令员、新十一旅旅长、湖西军分区司令员等职务,他带领部队在湖西地区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斗争,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
1945年10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了第一纵队,下辖三个旅,尹先炳被任命为第二旅旅长。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改名为中原野战军,尹先炳升任第一纵队副司令员,纵队的司令员和政委分别是杨得志和苏振华。
1949年2月,第一纵队与豫皖军区的独立旅合并,组成了第十六军,尹先炳被任命为军长,王辉球为政委,部队下辖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师。
第十六军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就是横渡长江,攻击驻守在长江南岸的国民党军。此次战斗异常艰苦,尹先炳指挥作战时连续七天七夜未曾休息,最终在过江后因过度疲劳昏倒,直到一天后才在担架上苏醒过来。
1949年8月,尹先炳奉命率第十六军进军大西南,参与和平解放成都。据战史记载,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第十六军共歼敌1.7万余人。虽然这个数字不算非常庞大,但考虑到所参与的战役数量,仍然是非常出色的成绩。
新中国成立后,第十六军驻扎在贵州遵义,尹先炳担任第五兵团兼贵州军区副司令员,同时继续兼任第十六军军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军委决定让第十六军留下两个团,再调入十七军的两个团来补充,尹先炳率领三路出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战前演练。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参与朝鲜战争的志愿军部队中,第十六军是唯一一支经过全苏式机械化改装的合成部队。毛主席非常重视该部队,曾两次亲自接见尹先炳和其他领导,叮嘱他们要提高警惕,争取在战场上主动出击。
1950年11月,第十六军从吉林通化回防辽东半岛和鸭绿江,防止敌军从这里进攻我国本土。接下来的大约一年时间,第十六军一直驻扎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大规模的战役。
1954年3月,尹先炳离开朝鲜回国。虽然他没有参加大规模战斗,但依然圆满完成了党和毛主席交给的任务,成为经历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等整个革命历程的高级将领之一。
然而,这样一位资深将领,竟然在1955年授衔时仅被授予大校军衔,许多人对此感到不解。按照他当时的资历和地位,最起码也应当是少将,为何仅是大校呢?
原来,尹先炳和王近山将军一样,都因个人作风问题而未能晋升。不同的是,王近山的问题主要涉及到婚姻问题,而尹先炳的问题则与男女关系有关。
在第十六军入朝之前,尹先炳在接受苏式改装期间与苏联军官长时间相处,逐渐受到了“苏化”的影响。那个时候,苏联军队的高级军官都会配有尉官级别的女秘书,而尹先炳认为,既然部队装备已经全面“苏化”,那么文化建设也应当同步现代化,不能仍然停留在过去的“土”式文化上。
因此,尹先炳模仿苏联军官的做法,安排了一些有文化的女青年,担任部队师以上干部的秘书兼文化教员,白天教文化,晚上教跳舞,部队随时随地都带着这些女青年。他自己也成了一个资深舞迷,经常通宵达旦跳舞,入朝后也是如此。
这种行为迅速在军中蔓延,腐化堕落的思想也影响到了不少官兵。最终,尹先炳的一名女秘书因怀孕而自杀,这一事件直接导致了尹先炳被中央点名批评,最终在1956年5月被开除党籍。
尽管军政委陈云开在1955年授衔时被授予少将军衔,但他与尹先炳一样,也在第二年因个人作风问题被开除党籍,受到了严肃的处分。
这两位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并非在战场上倒下,而是因个人生活问题而失去仕途,令人感到非常遗憾。而作为当时最现代化、战斗力最强的军级部队之一,第十六军的军长和政委因男女关系问题同时受到处分,也是我军历史上的首次。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尹先炳被授予大校军衔,成为唯一没有将军军衔的军长。
尹先炳最终于1983年2月10日在北京去世,享年6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