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野战军放在一起比较的话,西北野战军(后改称第一野战军)无疑最为特殊。它的司令员彭德怀在中央军委中地位极高,是解放军副总司令,但他手下的兵力却始终是最少的。这一点一直让彭总感到遗憾,他不断想办法扩大兵力,希望能尽快打败胡宗南和马家军,解放大西北。
那么,一野的兵力到底少到什么程度?原因又是什么呢?
---
一、天生就“底子薄”的西野
西北野战军组建得最晚,天然条件不如其他三大野战军。
有形上的不足:西野起源于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这支部队原本就是守备型军队,兵力有限,抗战时期几乎没有发动过大规模进攻。抗战结束后,中央还将陕甘宁的兵力一分为二,大部分划归晋绥军区支援聂荣臻部队,只在陕北留下几个旅。1947年3月胡宗南大军进攻延安时,西野临时组建,只有6个旅约2.6万人。相比之下,华野建军时有27万,东野32万多,中野也有15万,差距极大,甚至只有林彪部队的十分之一。
无形上的不足:西北战略地位的优先级较低。中原、华东、东北三大战区自抗战起就以进攻为主,而西北因地广人稀、敌强我弱、回旋余地大,一直以守势为主,中央当时也没有把它当作重点建设方向。直到胡宗南兵锋直逼延安,中央才临时决定成立西北野战军,让彭德怀挂帅。
---
二、陈赓援军被叫停
起初中央考虑调陈赓第四纵队支援西北,但很快又改变决定。原因一是陕北物资匮乏,连维持本地部队都困难,再添一支大军后勤完全无以为继。二是中原战场形势紧迫,刘邓大军孤军深入,需要陈赓一部配合。最终,西野只能依靠本地和晋绥的有限兵力扩充。到1947年底,通过合并地方武装,西野人数才增加到约7万人,也仅相当于华野一个兵团的规模。
---
三、兵少也能打胜仗
虽然兵力有限,但彭德怀的指挥艺术弥补了劣势。
1947年,西野以区区两三万人,接连打出青化砭、羊马河、蟠龙等三大战役,歼敌一个又一个整编旅。尤其羊马河一战,以四个旅围歼敌一旅,全歼4700余人,俘敌旅长,己方仅伤亡479人,战损比高达10比1。
彭德怀善于选战场、分兵力、抓战机,还常常能“活捉”敌军将领。靠着7万多人,他竟拖住了胡宗南近30万部队,让国民党军疲于奔命,最终撤出陕北。
---
四、最终“吃成了胖子”
1949年形势大变,三大战役胜利后,西北成了主要战场。一野当时兵力虽增至十多万,但仍与其他野战军差距悬殊。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后决定,直接把华北野战军的十八、十九兵团共19万人划归一野指挥。这样,一野人数一下子增加到34万,终于与胡宗南、马家军相抗衡。
有了兵力优势,彭德怀很快发动扶眉战役,彻底击垮胡宗南;随后又奇袭兰州,歼灭青马主力,为解放大西北奠定胜局。
---
总结
第一野战军的兵力长期不足,这是彭德怀的一块心病。他曾凭七八万兵力多次打败数倍于己的敌人,靠的是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指挥艺术。虽然最后“一口吃成了胖子”,靠的是中央直接划拨华北主力部队,而不是西北自身发展壮大,但彭德怀凭借有限的兵力打出了震动全国的胜仗,也证明了自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最出色的统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