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上,有六位皇帝曾经历过逃亡,其中最令人痛心的要数唐代宗的失国。唐代宗本应在安史之乱后带领大唐重新崛起,然而他的一系列决策不仅未能恢复大唐的辉煌,反而加速了国家的衰败。
763年10月,唐代宗收到一个震惊的消息:吐蕃大军已经攻到距离长安仅一百里远的武功。大唐的防线怎么这么脆弱?吐蕃人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迅速推进,关中地区的将军们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干脆倒戈为敌。更糟糕的是,消息并未及时送达,反而被程元振这个太监扣留,程元振自认为能解决问题,但结果事态更加严重,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唐代宗急忙发布勤王令,但各地藩镇却纷纷推脱,甚至有些藩镇趁机反叛。最后,唐代宗不得不带着家人逃往陕州,开始了流亡生活。而长安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被吐蕃占领,府库和市场一片荒凉,京城的繁华再次被摧毁。吐蕃甚至立了唐高宗的曾孙李承宏为帝,唐代宗被废除,成为废帝。
唐代宗失国的惨痛,远超唐玄宗的失败。他不仅要面对外敌的入侵,还要面对内部的背叛。如果没有郭子仪的英勇救国,唐朝或许就此灭亡。唐代宗即位不过一年半,原本被称为“明君”的他,究竟做了什么,使得大唐走到如此境地?
在逃亡途中,柳伉,太常博士,向唐代宗上书,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当时大唐面临的四大背叛:关中将领不抵抗,朝廷官员无动于衷,百姓趁火打劫,藩镇冷眼旁观。柳伉指出,唐代宗必须采取紧急措施:杀程元振以平民愤,将神策军交给能干的公卿,自己自削尊号,发布“罪己诏”,以示悔过。
柳伉还草拟了唐代宗的“检讨书”,直言如果朝廷愿意给他一次机会,他会招募士兵西行复朝;如果认为他罪不可赦,甚至可以让其他人取代他来治理国家。这一篇奏疏,几乎将唐代宗推向了“昏君”的深渊,指责他未能有效治理国家,错失了恢复大唐的机会。
但唐代宗的失误,根本源于对权臣和军将的不当对待,尤其是与一位功臣——山南东道节度使来瑱的关系。来瑱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被提拔为节度使。但随着其权力的增长,朝廷对其产生了忌惮。唐肃宗曾因忌惮军权过大,打压了来瑱,但直到唐代宗继位,问题并未得到解决。
唐代宗对于来瑱的打压也未曾停止。朝廷以各种理由将来瑱从军职中解职,并为其设下陷阱,最终导致来瑱被冤杀。这个事件让当时的藩镇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机,认为朝廷对藩镇的不信任是必然的结果。
唐代宗的不作为,使得藩镇最终走上了与朝廷对立的道路。譬如,李光弼、梁崇义等人开始拒绝听从皇帝的召唤,甚至举起了反旗。更有仆固怀恩,最终也不得不走上叛乱之路。
而唐代宗的软弱,更加深了这一局面。在当时,藩镇的割据早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逐渐成了国家的最大隐患。朝廷的不作为和对藩镇的纵容,导致了河朔三镇的崛起,这三个地区的节度使不再听从朝廷命令,形成了地方割据局面。
最终,唐代宗的怀柔政策未能成功,反而导致了大唐走向衰落。河朔三镇的割据,正是唐代宗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的后果,而他对藩镇的纵容,成了导致唐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因此,唐代宗虽然有过一段辉煌历史,但他的失败在于对内外局势的误判和软弱的决策。他的“明君”称号,实际上只是外界的误解,他并没有足够的智慧和决断力去挽救已经摇摇欲坠的大唐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