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的这首诗原本是歌颂信陵君的,但放在三国时期的赵子龙身上,同样贴切。 说到赵云,几乎无人不知。他是刘备麾下的“五虎上将”之一,武力排名仅次于吕布,甚至还在关羽、张飞之上。最令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长坂坡单枪匹马护主突围,那一幕让世人皆叹“真英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忠勇无双的将军,刘备临终时却反复叮嘱诸葛亮“不可过于重用赵云”。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 一、忠义无双,却难尽显锋芒
赵云与吕布不同。他自投刘备门下后,始终忠心耿耿,从不反复无常。可很多人也质疑过他的武力——毕竟他并没有亲手斩杀过名将。即便长坂坡七进七出,护下少主阿斗,也是在曹操下令“不可伤赵子龙”的前提下完成的。 但这恰恰彰显了赵云的忠义:他的武力不在于夺人头颅,而在于守护刘备安危。关羽、张飞常常领兵远征,而赵云多数时候留在刘备身边,担任护卫。他的实力因此未能充分施展,反而被刻意“压制”了。 --- 二、正直太过,难得主公全信 赵云是将领中的“异类”。他刚直无私,不贪财,不好色,更不愿侵扰百姓。当年攻下益州,其他将领都想着如何分财物,而赵云却劝道:“我们打仗是为百姓谋安,怎能反过来抢他们的东西?” 刘备当面赞许,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参军打仗,本就是为功名利禄。赵云这种“水至清则无鱼”的性格,容易触碰到他人利益。久而久之,刘备心里难免产生隔阂。 换句话说,赵云虽然是忠臣典范,但太过正直,反而让人“不好用”。 --- 三、情义至上,缺少狠辣 赵云有着极重的情义心。他从不愿牺牲部下去做“突袭之计”,更不忍让士兵做无谓的死士。若换作他来执行诸葛亮“空城计”或“火烧谷口”那样的险策,他宁愿独自冒险,也不肯让士兵陪他送死。 这种仁厚令人敬佩,但在那个乱世,主公需要的往往是能“以小博大”的狠将。刘备虽欣赏赵云,却也清楚他过于“顾全大局”的性格,终究会成为用兵上的掣肘。 --- 四、刘备的两种考量 所以,刘备临终之际叮嘱“不可过用赵云”,其实可能有两层原因: 1. 保全之意 刘备接连失去关羽、张飞,身边的兄弟只剩赵云。他很清楚阿斗扶不起来,若再让赵云拼死沙场,恐怕连最后的依靠也没了。因此,有人认为刘备此言,其实是想“保住赵云的命”。 2. 制衡之意(野史说法) 另一种说法出自野史,称刘备在临终前刻意表现出对赵云的冷淡,其实是为了让赵云与诸葛亮互相牵制:政权交给诸葛亮,军权却暗中倚重赵云。这样一来,二人互相制衡,刘禅的皇位才更稳固。 不过,正史中并无明确记载,更多只是后人揣测。 --- 五、结语 赵云的一生,可以用“忠义”二字概括。他既是护主的良将,也是对百姓怀有仁心的大将。但正因为他的“过分正直”,使他与刘备在价值观上始终存在隔阂。 刘备作为皇室宗亲,骨子里难免带着“君主的多疑”;而赵云则更像一位平等看待士卒的“兄长”。这种三观的差异,注定了他们虽共事多年,却始终有一层隔膜。所以,刘备的临终嘱托既可能是出于防范,也可能是出于不舍。但无论如何,赵云最终安然度过晚年,没有像其他五虎将那样横死沙场,这或许正是刘备最后给他的一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