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司马懿,人们总会联想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能与诸葛亮旗鼓相当的对手,几乎只有司马懿一个。
司马懿的谋略深远,他的建议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比如,他提出“联吴抗蜀”的策略,直接导致关羽失守麦城。自此以后,司马懿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几乎和诸葛亮并称为三国时代最耀眼的两颗星。相比之下,曹操虽有雄才大略,却在与诸葛亮的对抗中常常落败,而司马懿与诸葛亮交锋时,几乎能保持不分上下。
正因如此,人们常说晋国的崛起,最大的功劳在司马懿。他的隐忍和谋划,最终引发了“高平陵之变”,让司马家族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如果细究这场政变,实际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他的长子——司马师。
司马师(208年—255年),字子元,河南温县人。他性格沉稳果断,具备极强的战略眼光。虽然司马懿出谋划策,但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已年过七十,身体虚弱,很难再亲自掌控如此庞大的行动。他能做的,更多是制定大方向,而真正负责执行与落实的人,正是司马师。
据史料记载,司马懿曾暗中嘱托儿子,要秘密培养三千死士。这看似一句简单的叮嘱,却需要数年筹备。挑选、考察、安置,每一步都必须隐秘而谨慎,才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最终,这三千死士仿佛凭空出现,在政变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背后,正是司马师的心思缜密与手腕高明。
更能看出两兄弟差距的,是政变当晚的表现。司马昭在得知秘密后,紧张到彻夜难眠,脸色惨白。而司马师却毫不慌乱,依旧照常安睡,鼾声如雷。这种沉稳与胆识,足以让人信服。
在军事才能上,司马师同样表现不凡。253年,诸葛恪北伐,被司马师率军击溃,斩首万余。反观司马昭,在东兴之战中却惨败于诸葛恪,落得仓皇逃命。兄弟二人的差距高下立判。
如果没有司马师的雄才大略,司马懿在晚年绝不会轻易发动这样一场风险极高的政变。可以说,高平陵之变的成功,不仅是司马懿一生谋略的巅峰,也是司马师能力的最好证明。
正因如此,后世回顾这段历史时,不能只记住司马懿的智谋,更该看到司马师在其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