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9月9日的报道,菲律宾驻美国大使何塞·曼努埃尔·罗慕尔德兹在华盛顿宣布,菲律宾将暂时搁置购买20架F-16战机的计划。许多人对此感到困惑,因为这一计划在今年4月时几乎已经确定,并且美国国务院当时也批准了此项军售。那么,为何半年后却突然停滞呢?
罗慕尔德兹在记者会上透露,搁置决定的主要原因是“55.8亿美元的总价超出了财政承受能力”。原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资金紧张,而这一点揭示了美国“保护费”式军售政策的潜在影响。
要搞清楚菲律宾的“财政困境”,就得先看看它的国防预算。菲律宾国会为2025年批定的国防预算总额仅为49亿美元,其中需要支付军队的薪资、维护现有装备、进行训练等多项开销。与之相比,F-16的采购总价为55.8亿美元,已经超过了全年国防预算的113%,还缺少约6.8亿美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菲律宾空军每年用于购买新装备的预算仅为5亿美元,如果硬要购买F-16,几乎相当于要提前花掉未来11年的装备采购经费。
这种财政困境不仅仅体现在军购上,也影响到民生。菲律宾社会福利与发展部2025年的数据显示,全国还有300万贫困家庭,每月收入不足100美元。将F-16的采购费用与民生开支对比,55.8亿美元正好可以解决这些贫困家庭一年的基本生活问题。因此,菲律宾国会中的反对声音也越来越大,反对党甚至举着“要面包不要战机”的标语,批评政府用民生资金来换取国际“面子”是极不负责任的做法。
这背后还涉及到美国的“保护费”式军售逻辑。特朗普时期,美国要求其盟友承担更多的防务费用,这一思路延续到了今天。美国出售F-16的单价为2.79亿美元,但与巴林购买同款战机时的价格相比,菲律宾显然买得更贵。菲律宾《马尼拉公报》评论认为,美国的定价并非单纯看装备的成本,而是将其视作“盟友身份”的变相“保护费”。换句话说,想要美国提供安全承诺,就得付出更多的金钱。
更让菲律宾不满的是,美国只关注“防务需求”,却从未考虑过如何帮助菲律宾解决资金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暴露了美菲关系中的利益失衡。美国通过军售来赚取利润,同时加强对菲律宾的战略控制,但完全忽视了菲律宾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困境。而菲律宾则希望通过购买先进武器来换取美国的安全保障,但最终却发现,这份承诺的代价自己根本无法承受。
这种单向的“收费”模式已经埋下了冲突的种子。比如,菲律宾曾计划购买美国的“海鹰”直升机,但由于美国不肯降价,最终选择了意大利的替代品。此外,在2024年美菲联合军演时,由于经费不足,菲律宾也大幅减少了参演的兵力。这些现象表明,美菲关系中的裂痕早已显现。
此次F-16军购的搁置,进一步加剧了美菲关系的紧张。如果美国继续坚持特朗普时期的“保护费”逻辑,而不顾及菲律宾的实际经济状况,那么美菲防务合作的未来可能会更多地被“钱”问题所困扰。毕竟,同盟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而不是单方面的索取。当美国将“安全保障”和“高额账单”绑在一起时,而菲律宾又不得不优先保障民众的生活时,这种所谓的“安全合作”注定会面临现实的考验。
这次F-16军购的搁置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如果美国不改变对菲律宾的军售策略,未来美菲关系可能会因为更多“买不起单”的问题而陷入危机,双方精心维系的同盟关系也有可能变得空洞无力。这无疑是一个需要双方深思熟虑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