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建兴六年至十二年,诸葛亮多次率军北伐曹魏,双方在秦陇地区反复激战。然而天命似乎并不眷顾蜀汉,最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北伐大业以失败告终。
很多人把这几次北伐比作四百多年前韩信暗度陈仓、一战定三秦的翻版,认为诸葛亮是在效仿刘邦的战略。毕竟他的目标旗帜鲜明,就是“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但历史不会简单复制,诸葛亮的谋略更为深远,他真正的目标并非关中,而是陇右。
早在“隆中对”时,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战略是:先据荆州、益州两地,再从东西两线同时出击,对北方形成合围。东路攻打宛、洛(今南阳、洛阳),西路直取关中。两路并进,曹魏势必难以兼顾,蜀军西进的压力便会减轻。只可惜,计划未及实行,孙吴已先一步夺取荆州,“隆中对”的全局谋划从此落空。蜀汉此时只剩益州一隅,要想恢复中原,只能另谋出路。
若继续沿旧路正面攻打关中,魏国完全可以凭借优势兵力和秦岭天险予以堵截。而且,汉中与关中的交通条件在诸葛亮时代已大不同。韩信当年能暗度陈仓,很大程度上依靠西汉水的水运减轻后勤压力。但自公元前186年武都大地震阻断水路后,汉中北上的物资只能靠人力肩挑,后勤极为艰难。以汉中的经济实力,很难长期支撑与魏国的大规模对耗。
因此,诸葛亮将目光转向陇右,也就是今天甘肃六盘山以西的地区。六盘山虽也是天险,但其西坡平缓,适合蜀军北上,而东坡陡峭,反而增加了魏军收复的难度。更重要的是,祁山道直通陇右,地势较宽阔,利于大军行动。诸葛亮遂设计出新的战略:以一支偏师佯攻关中,吸引魏军注意,主力则由祁山道直取陇右。
在具体实施中,诸葛亮先派赵云沿斜谷假装进攻关中,又安排人告发孟达叛魏,以牵制魏军,而自己亲率大军直扑陇右。照此计划,魏军会先集中力量对付赵云,再被孟达之乱牵制,等到反应过来时,陇右已落入蜀军之手。
一开始,局势果然如诸葛亮所料,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投降。然而意外发生:司马懿未等请旨就迅速平定孟达,赵云的疑兵之计也被曹真击退。蜀汉只剩下陇右一路在孤军奋战。
即便如此,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已基本实现。只要守住街亭,阻断魏军援军,就能稳固陇右,占据有利地形,待机再图关中。可偏偏在这关键时刻,诸葛亮犯下唯一也是致命的用人错误。马谡临战失策,街亭失守,蜀军全线溃败。
京剧中有《失街亭》《空城计》的唱段,便是取材于此。面对大势已去,诸葛亮只能长叹一声:“苍天何其薄我!”
这场北伐虽以失败告终,却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他深知蜀汉弱小,不可能正面硬攻,而是选择陇右作为突破口,只是天命与人事交错,最终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