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总理最近与中方进行了会面,许多人关注的是这次会面的目的是什么,以及面对加方释放的善意,中方为何迟迟未作回应。
回顾历史,特朗普执政时期曾表示要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虽然加拿大强烈反对,但在一些实际行动上,似乎与特朗普的立场不谋而合。加拿大在很多对华政策上紧随美国的步伐,例如,美国去年决定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高额关税后,加拿大也随之宣布了更为严厉的关税政策。此外,在G7会议上,加拿大也常常与美国一道,向中国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这些做法不仅加剧了中加关系的紧张,也使得两国的经贸关系面临困境。
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战爆发后,中国改变了原有的供应链结构,逐步减少对某些国家的依赖,其中就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美国的大豆出口遭遇滞销,特朗普不得不请求中国恢复进口。而加拿大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今年3月,中国对加拿大的菜籽油、豌豆等农产品加征了高达100%的关税,对猪肉征收25%的关税,这使得加拿大的农业市场遭遇严峻挑战。更严重的是,中国还转向从其他国家进口油菜籽等农产品,这使得中加农业贸易面临中断的风险。
在这种局面下,加拿大无法像美国那样通过谈判直接与中国沟通,只能等待与中国对话的机会。因此,加拿大总理在中国官员参加联合国大会期间,特意与中方进行了会晤,显然希望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与此同时,加拿大的议员也透露,未来还会有更多加拿大部长访问中国。
看似是对中方释放了善意,但实际上,加拿大此举更多是迫于经济压力的选择。如果继续与中国对抗,加拿大的部分农产品将长期面临滞销问题,这对其农业经济影响深远。
面对加拿大的示好,中方依然没有直接回应。中方表示愿意与加方开展积极务实的对话,但前提是加方要改变其对华立场并撤销不合理的措施。具体来说,加拿大需要在台湾和南海问题上做出调整,这些问题一直是中加关系紧张的根源之一。如果加拿大能够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展现出改善关系的诚意,中方才可能作出积极回应。
此外,加拿大此前对中国采取的不合理措施,也需要撤销。就像中美之间的关税谈判一样,双方虽然在谈判前进行了一些征税,但最终进入停战期并相互降低关税。加拿大如果希望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也必须撤销之前的相关措施,只有这样,中国才可能对其作出回应。
可以说,加拿大的现状反映了“撞南墙不回头”的道理。作为美国的盟友,如果一味跟随美国打压中国,最终的结果只会是“得不偿失”。加拿大的经验也为其他美国盟友敲响了警钟——应当从自身国家利益出发审视问题,否则受伤的只能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