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路过潮州古城镇海楼的市民发现,镇海楼前正复建两座亭子,西为申明亭,东为旌善亭。亭柱上分别刻着两副对联:试看真恶人留此现毕生之丑,能行大善事准地洗前日之愆;旌表幽潜传言点滴世遗泽,善彰隐德载道声名有口碑。
这两座亭子是什么来历?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介绍,此二亭是明代府县署的标配,是明洪武初潮州通判张杰将潮州府署移建至新街,建镇海楼时所建。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府郭春震重建“申明”“旌善”二亭,用于“申明教化”、扬善惩恶,相当于古代地方政府的“红黑榜”。申明亭和旌善亭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诏令全国推行的基层教化设施,构成明代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制度化公示善恶行为强化道德约束。
此前,潮州文史学者曾楚楠《重建潮州府署刍议》中便提到:
申明、旌善二亭,系由朱元璋所倡立的、地方政府对民众进行教化的专门设施,一直沿袭至晚清。嘉靖《潮州府志·建置志》谓:“(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府郭春震……重建广盈、架阁二库,申明、旌善二亭。”惜未言及二亭之始建年代,以理度之,应是明初应诏令而立。
所谓“申明”,旨在申明教化,惩莠显恶。“如不孝不悌,殴骂尊长,乱伦兽行及一切奸盗诈伪,赌博宰牛,做状唆讼,歃结凶拳者,列名申明亭匾上,每名下俱各注略,一目了然。亭门仍各做栅栏,使过往者可望而不可入,所以防小人擦去丑名。”(清张伯行《正谊堂文集》卷30)而照朱元璋的解释,这样做可以“移百姓之瞻依,肃一方之教令”,能使人不敢轻易违法作恶。
申明亭内悬挂名为“板榜”的黑漆木匾,上了“黑名单”的人,须受本乡或里甲的管制教育,族人邻居也有随时监督的权力和义务。倘若违法者确有改恶从善表现,可由乡里申报,经相关部门官员核验属实,才能“于匾名下注‘改行’,直到六年无犯,始除去其名。如三年内有一二善事可据者,则三年即除去恶名。”(同上引文)故亭柱常挂有告诫性的对联:
试看真恶人,留此现毕生之丑;
能行大善事,准地洗前日之愆。
旌善亭则是用来表彰好人好事的场所。亭内同样挂红漆地的木匾。人行善事,“如孝悌、救急难、助婚丧、解纷息讼、化盗为良,赈饥施药、修桥路、施棺木葬无主之骸、拾遗金而不取,真实无虚者,题名旌善亭匾上。”(同上引文)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所载,宋代已有在乡里建“褒德亭”“旌隐亭”以显扬做善事者的做法,大概朱元璋早年未发迹时对此乡间习俗感觉良好,所以当上皇帝以后便以政令形式推广至全国各地。
不少读者已经看过南方+此前发布的《旧影潮州》中一张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德国人所拍的潮州镇海楼照片,其中并没有申明亭和旌善亭。陈贤武解释,这是因为申明亭和旌善亭位于镇海楼前照壁两边,没有将两座亭子也摄入画面中,并不代表当时没有这两座亭子。《旧影潮州》作者丁铨也曾猜测,该老照片没有将镇海楼拍全,可能因为镜头非广角,且拍摄者背后被照壁所挡而致。
至于申明亭和旌善亭是否与镇海楼同时被毁,陈贤武表示,目前尚无史料明确记载。
南方+记者 刘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