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在西藏的户口清查与驿站建设
元朝为了有效管理西藏地区,采取了两项重要措施:户口清查(括户)和驿站建设。这些举措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也为后续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征收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大规模户口清查(1268年) 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期间,于1268年派遣金字使者阿衮、迷林以及首任萨迦本钦(西藏地方行政长官)释迦桑布,对乌斯藏(西藏中部和西部)进行了系统的户口和土地清查。这次清查分工明确:阿衮和迷林负责止贡万户以上的地区,而司徒阿什杰等人则负责其他区域。调查完成后,元朝根据清查结果划分了十三万户,并以此作为征收赋税和摊派差役的依据。 与此同时,为了加强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元朝仿照中原的驿站制度,在西藏设立了27个驿站。这些驿站为往来官员、僧侣和商队提供食宿,确保交通畅通。驿站的设立不仅便利了中央政令的传达,也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驿站的初步建设(1260年) 早在1260年忽必烈即位之初,他就派遣官员答失蛮前往西藏考察。答失蛮的任务是了解藏区的风土人情、物产分布及交通状况,以便选择合适的驿站位置。他携带皇帝的诏书和赏赐物品,从青海的汉藏交界处出发,途经朵思麻(安多地区)、朵甘思(康区),最终抵达萨迦寺。沿途他召集当地首领,宣读圣旨,分发赏赐,并最终建立了贯穿西藏的驿站网络。 驿站的设立不仅是为了交通便利,更是元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它确保了中央与西藏的紧密联系,同时也为后来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管理提供了支持。 第二次户口统计(1287年) 20年后(1287年),由于人口变动和驿站管理需求,元朝再次对西藏户口进行统计。这次统计并非全面清查,而是基于1268年的数据,进一步细化赋税和差役的分配。统计结果显示,西藏当时共有36,453户,其中纳里速(阿里地区)和藏地(后藏)有15,690户,乌斯(前藏)有20,763户,另有羊卓万户的750户。 此次统计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差役负担,确保地方稳定。由于1268年的清查已经较为完善,1287年的工作更多是补充和调整,而非重新调查。 后续局部清查(1345年) 到了1345年,元朝官员司徒达玛坚赞等人再次进藏,但这次清查范围有限,主要目的是调整驿站的差役分配,而非全面统计户口。因此,这次行动规模较小,影响也相对有限。 “霍尔都”制度:元朝的户口计算方式 元朝在西藏采用“霍尔都”(蒙古户)作为统计单位,其计算方式结合了人口、土地和牲畜数量。富裕家庭可能折算为多个霍尔都,而贫困家庭则可能按比例计算(如1/2、1/3霍尔都)。这一制度确保了赋税和差役的公平分配,并影响了后来的西藏差税制度(如“岗顿”)。 十三万户的建立与影响 1268年,元朝在清查户口的基础上正式划分了“乌斯藏十三万户”,这些万户以地方势力为基础,涵盖萨迦、帕竹、止贡等主要教派和地区。十三万户的设立使西藏的行政管理更加系统化,并为后来的明朝“宗”(县)制度奠定了基础。 总结 元朝在西藏的括户和驿站建设,是其有效统治的关键。1268年的全面清查和驿站设立,奠定了行政管理的基础,而后续的调整则确保了制度的长期稳定运行。这些措施不仅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控制,也促进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