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邱会作出任总后勤部部长后,立即着手对干部队伍进行系统性调整。他采取以老带新的策略,将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干部提拔到更高职位,同时腾出关键岗位,大胆启用年富力强、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才,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总后勤部的战备水平。
回顾战争年代的后勤工作,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各战区往往各自为政。当时最优秀的干部大多奔赴前线,后勤系统主要由身体欠佳或年事已高的同志负责。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还导致前线指挥员对后勤工作产生了一些误解。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后,后勤保障在现代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日益凸显。然而历史遗留问题依然存在:一方面总政部不断向总后勤部安置老干部,造成一个岗位多人坐的臃肿现象;另一方面,当时尚未建立规范的干部退休制度,许多身体状况不佳的老同志仍坚守岗位,严重制约了工作效率。
针对这一局面,邱会作进行了开创性改革。他首先对张池明、汤平、韩振纪、张天云四位中将进行职务调整,将他们从二机部调任至总后勤部担任副政委、副部长等要职。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对老同志的尊重,又为年轻干部成长创造了空间。
改革后的总后勤部12个二级部门中,7位负责人来自红军时期,5位来自抗战时期。虽然红军老干部仍占多数,但抗战干部占比已创历史新高。在调整过程中,杨恬的提拔曾引发争议。这位三八式干部(抗战时期参加革命)历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参谋处处长、总后勤部秘书处处长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在讨论其担任参谋长时,虽然多数常委支持,仍有少数人持保留意见。最终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了任命。
这次干部调整得到了总政部的高度肯定,认为总后勤部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既坚持原则又注重实效,为全军后勤系统树立了典范。通过新老交替、优化结构,总后勤部焕发出新的活力,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