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百姓为何不反抗:被遗忘的草民与破碎的家国
初学中国近现代史时,很多人都会困惑:为何数万清军挡不住几千洋兵?按常理说,一个县的百姓吐口唾沫都能淹死这些侵略者。四万万中国人面对不足万人的外敌,为何如此沉默?这背后隐藏着封建社会中国与民关系的深刻悲剧。 千年轮回:百姓永远是代价 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想。墨家也倡导兼爱非攻的天下观。但两千多年的封建史证明,这些理念不过是纸上谈兵。历代王朝更迭时,百姓总是最先被牺牲的棋子。新朝建立后,统治者首先犒赏亲信、追封祖先,对百姓顶多施舍些轻徭薄赋的空头承诺。正如古诗所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清朝作为外族政权,入主中原时制造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暴行,早已在汉人心中埋下仇恨。到了晚清,官僚腐败变本加厉,百姓终日为温饱挣扎,哪还有余力关心国事?他们满脑子想的只是:明日饭食何处寻?家中还有何物可卖?哪里的野菜还没被挖光? 陌生的侵略者与麻木的看客 闭关锁国百年,普通百姓对洋人的认知仅限于黄毛蓝眼、浑身是毛的海外蛮夷。当英法联军与清军在沿海交战时,许多百姓竟搬着板凳围观,如同看街头斗殴。清军战舰被击沉时,岸上甚至传来喝彩声。更讽刺的是,当洋人登陆后,小贩们立刻凑上前兜售货物,有人甚至主动应聘为侵略军搬运物资。 一位商贩的话道破天机:国不知有民,民就不知有国。对百姓眼中,朝廷不过是换了个收租的东家。只要新主子不挡他们活路,是满人还是洋人又有什么区别?这种心态正如后人总结的:换个主子,照样吃饭。 觉醒的艰难历程 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是西方舶来品,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才逐渐成型。对目不识丁的晚清农民来说,这些概念太过遥远。后来爆发的三元里抗英、广西抗法等斗争,本质上仍是因洋人比官府更凶残——他们烧杀抢掠,断了百姓最后活路。 直到留学生带回新思想,民族国家等概念才开始传播。但维新派康有为等人的改革方案中,百姓依然无足轻重。就连打着均贫富旗号的太平天国,洪秀全坐拥后宫佳丽三千时,普通士兵却连娶妻都成奢望。 伪军现象的深层创伤 最可悲的是,当抗日战争爆发时,中国竟出现210万伪军。这些人多数只为混口饭吃,反映出长期压迫下民众国家认同的缺失。晚清百姓不是不爱国,而是不知道国为何物——对他们而言,那个敲骨吸髓的满清朝廷,配得上爱吗? 历史告诉我们:当政权将百姓视为草芥,百姓自然视政权如寇仇。真正的爱国情怀,永远建立在国家真心为民的基础上。这段血泪史警示我们:民心向背,永远是国家存亡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