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的最后时刻:一个亡国之君的悲壮与无奈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城时,崇祯皇帝自知大势已去。他悲愤地写下遗言:“朕无颜面对列祖列宗,死后以发覆面;逆贼若想分尸泄愤,随他们去,但求勿伤我百姓一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牵挂的仍是天下苍生。
这段遗言,字字发自肺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作为一国之君,崇祯并非没有机会逃走,但他选择了坚守京城,最终以身殉国。这份宁死不屈的气节,令人动容。
崇祯在位十七年,大明在他手中覆灭。他固然难辞其咎,但亡国的责任,绝非他一人之过。让我们回溯大明灭亡前的最后五步棋,看看这个王朝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末路的。
第一步:李自成的崛起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大顺”。他顾不上庆祝新年,立刻率军向北京进发。大顺军势如风,仅用两天便攻入山西。
北京城内,崇祯同样无心过年。他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如何抵御李自成。朝中大臣纷纷请战,但崇祯心知肚明:若这些人真有本事,大明何至于此?
他在等一个人——吏部右侍郎李建泰。李建泰是山西巨富,家乡正遭李自成蹂躏。崇祯认为,派他出征,既能保家卫国,又能激发他的斗志。果然,李建泰主动请缨。
正月二十六日,崇祯为他举行盛大的饯行仪式,赐尚方宝剑,并派1500名精锐护送。然而,李建泰的真实目的只是保护自家财产。刚出京城,便传来山西沦陷的消息。他的家财尽失,军心涣散,1500人跑了一半。更糟的是,沿途守将拒绝支援,李建泰最终停滞不前,彻底失去作用。
第二步:朝廷的财政崩溃
大明国库早已空虚,崇祯连军饷银都拿不出。他只能向大臣求助,首当其冲的是国丈周奎。
周奎是出了名的吝啬鬼,面对朝廷的求援,他哭穷说家无余财。周皇后深知父亲为人,私下变卖首饰凑了五千两白银,让他带头捐款。谁知周奎竟私吞两千两,只上交三千两。其他大臣见状,纷纷效仿,有的甚至换上破衣烂衫上朝,假装家徒四壁。
讽刺的是,李自成破城后,刘宗敏严刑拷打周奎,逼他交出财产。周奎的妻儿惨死,自己也被折磨得奄奄一息,最终被迫吐露藏银地点——53万两白银被挖出,用马车拉了数十趟。这个铁公鸡,最终用全家的性命和财富,换了自己一条老命,成为明史最大的笑话。
第三步:南迁计划的流产
眼看李自成逼近,南迁成为最可行的退路。北宋靖康之变后,赵构南渡延续国祚百年,大明为何不能效仿?
左中允李明睿率先提出南迁方案:分兵四路阻击李自成,崇祯轻装南下,二十日内可抵淮河。崇祯深以为然,但此事需群臣支持。
然而,首辅陈演坚决反对,甚至要求处死李明睿以“安定民心”。其他大臣见状,纷纷沉默。崇祯再次提议送太子南下,群臣仍不置可否。南迁计划彻底流产。
可笑的是,李自成破城后,当初反对南迁的光时亨等人,竟是第一批投降的官员。
第四步:勤王计划的失败
南迁无望,崇祯只能寄希望于勤王。当时唯一可用的精锐是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若吴三桂回援,或许能力挽狂澜。
但首辅陈演再次阻挠,认为放弃宁远会放后金入关。崇祯犹豫不决,直到三月初六才下诏勤王。然而,刘泽清接到圣旨后直接南逃,吴三桂行动迟缓,只有唐通率8000人赶到。此时太原、大同已失,大明错失最后战机。
陈演最终被革职,李自成入京后,他被拷打致死。而唐通这位“最后的忠臣”,竟迅速投降李自成,后又归顺清军。
第五步:崇祯的末路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攻城;三月十九日,北京陷落。崇祯在煤山自缢,以发覆面,留下那句悲壮的遗言。
或许,他本可南逃再图复兴,但此时的崇祯已心如死灰。十七年的励精图治,换来的却是众叛亲离、国破家亡。他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