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堪称刘备阵营的栋梁之臣。这位传奇军师不仅为刘备打下蜀汉基业,促成三国鼎立之势,更在刘备及五虎上将相继离世后,以丞相之尊忠心辅佐幼主刘禅,用毕生心血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江山。
作为蜀汉的擎天玉柱,诸葛亮在选拔人才方面独具慧眼。临终前精心为刘禅物色了一批能臣干将,正是这些人才支撑蜀汉政权延续了近三十载。然而即便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丞相,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历史学者常感叹,若当时他能留下这两员大将,蜀汉或许不会困守益州,甚至可能实现天下一统的宏愿。
首先要说的是刘封。这位本名寇封的将领并非刘备亲生,而是早年刘备在荆州时收的养子。当时刘备膝下无子,为稳定军心特意培养刘封作为继承人。刘备对他倾注大量心血,不仅请名师教导,更让他跟随张飞、赵云等名将学习统兵之道。在攻取西川的战役中,刘封屡建奇功,很快升任中郎将,成为蜀汉新生代将领中的佼佼者。
待到樊城之战前夕,已能独当一面的刘封奉命与孟达共取上庸。此战告捷后,他本可成为关羽的得力臂助。可惜在孟达的挑唆下,刘封多次拒绝驰援关羽,致使错失攻取樊城的良机。更糟的是,孟达随后叛投曹魏,导致刘封兵败逃回成都。虽然罪不至死,但考虑到刘封特殊的养子身份可能威胁刘禅,在诸葛亮坚持下,这位年轻将领最终被赐死。后人常惋惜:若留下这位久经沙场的悍将,或许能缓解蜀汉后期蜀中无大将的窘境。
另一位令人扼腕的是马谡。这位被诸葛亮寄予厚望的将领,在第一次北伐时担任先锋,负责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要当道下寨,但自负的马谡却将大军屯于山上,结果被司马懿轻易击溃。虽然副将王平奋力救援,街亭失守仍导致北伐成果尽毁。为整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其实马谡更擅长运筹帷幄而非临阵指挥,著名的七擒孟获之计便出自他手。若能让他专注参谋之职,或许蜀汉后期不至于陷入人才凋零的困境。这两起事件给后人深刻启示:再英明的统帅也难免误判,而乱世中每个将才的陨落,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配图说明:三国时期将领形象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