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顺治帝病逝后,康熙是如何对待父皇留下的40位后妃的?
创始人
2025-10-10 05:03:26
0

顺治帝24岁突然去世,留下四十多位后妃,8岁的康熙刚继位,根本没法掌控局面。

这些曾经的帝王之妻,最后到底落得啥下场?是被强制殉葬,还是被悄悄安置?今天咱们就把这段少有人提的清宫往事,好好说清楚。

1661年初春,顺治帝突然就没了。他死的时候才24岁,得的是天花,这病在当时根本没法治。

顺治当皇帝十七年,不算特别好色的君主,但后宫女人也不少,差不多有四十人,分别住在不同宫殿,各过各的日子。

顺治死讯传到后宫,只有一位“贞妃”主动殉了死,她是董鄂氏,但不是顺治最宠爱的那位董鄂妃。

她殉死,是因为她的家族想表忠心,也想消除顺治因为宠董鄂妃引发的朝廷议论,这只是个特例,不是啥制度要求。

贞妃殉死后,剩下的三十多位妃嫔开始被集中安排住处。她们住到了寿康宫、景阳宫这些地方,身份也从原来的“妃”“贵人”改成了“皇考遗嫔”,再也不能参加朝廷的朝会典礼。

内务府只给她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每个月让太监拿着账本,让她们签字领点银子,这点银子比她们当妃嫔时少多了。从这以后,她们就成了宫里的“隐妃”,没多少人再关注。

康熙二年(1663年),顺治孝陵的主殿和妃园寝一起完工启用。顺治用火化,骨灰装在密封的铜盒里下葬。那些陪葬的妃嫔,包括殉死的贞妃和其他早死的,棺材都排在陵墓两边,一共十七个,没一个立碑刻字的,只在内务府记了编号。

这些妃嫔,大多是早死或者殉死后很快装棺的,身份模糊,有的连姓啥都没记下来,宫里档案只写着“哪年进宫,啥等级”。她们最后的去处,是连名字都没有的地方。

陵寝的布局,也能看出制度的不公平。皇后有碑、有祠堂、有祭祀,妃嫔没碑、没位置、没祭祀,只是“名义上陪葬”。皇帝的女人,陪葬的地位从来没被制度承认,只是为了“祖宗归在一起”和“死后有秩序”才这么安排。

康熙八年,十五岁的康熙开始自己管国事。这一年,他收拾了鳌拜,也开始整顿宫里的事。后宫制度要调整,最先被处理的,是那一批没什么用的顺治遗妃。

这批妃嫔年龄差得大,最大的快五十了,最小的才三十出头。她们大多没生过孩子,有的生了也早夭了,没法靠“太妃”“圣母”的身份获得优待。

康熙下了第一道关于后宫的命令,让这些遗妃都搬到长春宫去。长春宫在乾清宫西边,以前是太后住的地方,现在改成了“皇考遗妃安养所”,专门给这些遗妃住。

内务府给她们立了专门的档案管理,吃的住的、每月发的银子都比以前少,没有赏赐,也不用向谁请安。

每天早上辰时(差不多七点到九点)吃饭,下午未时(差不多一点到三点)就关宫门,跟被关起来没两样。太监不能随便进出,宫女也很少,只够做日常打扫和送饭菜的活儿。

从这时候起,这批妃嫔就像被“封存”了一样。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清朝扩建了宁寿宫区域,长春宫要改作别的用途,顺治的遗妃们又得搬家。这时候她们大多老得走不动路了。新搬的地方有医署、茶房、洗澡的地方,说是“养老”,其实就是在这儿等到死。

这年冬天,康熙亲笔写了批示:以后不给顺治的遗妃封更高的位分,也不用向她们请安,更不许现在的妃嫔去看她们,彻底把她们排除在后宫制度之外。

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些遗妃在宫里连个正经封号都没有,户部档案里都叫她们“皇考未册遗嫔”,没有独立身份,死了也不能进祭祀的名单,只能在内务府的账上记一笔“当年去世”。

她们里的有些人,到死都没再被人叫过名字。

康熙晚年,去孝陵祭祀的时候,礼仪里再也不提具体的妃嫔名字,只笼统地叫“皇考旧配妃室”。没有名字,没有仪式,就这么一笔带过。

康熙六十一年,他去世的时候,没让任何妃嫔陪葬,还明确废除了殉葬制度。

从这以后,清朝后宫就有了新规矩:妃嫔不用给皇帝殉葬,也不用埋进皇帝的陵墓。顺治朝的贞妃,成了清朝最后一位主动殉死的皇妃,而其他顺治遗妃,成了制度变革里被安静安置的人。

现在清东陵还在,可那些妃嫔的碑刻早就找不到了。孝陵的妃园寝只剩个大概样子,碑文都掉光了,没法查考。

那一排坟头下面,是十七个没法说话的人。她们曾经是皇帝的妻子,死后却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只在史料的小角落里,留下一点点模糊的痕迹。

相关内容

涉稀土出口管制,中方接连出...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倪浩 马晶晶】10月9日上午,商务部接连发布...
2025-10-10 09:08:33
原创 ...
从国军中将到开国上将:陈明仁的传奇人生 文/苗生 1955年,...
2025-10-10 09:08:13
原创 ...
【传奇帝王朱元璋:从放牛娃到开国皇帝的跌宕人生】 在中国历史长卷...
2025-10-10 09:07:33
原创 ...
白帝城托孤的场面,搁在历史长河里,怎么看都让人心头一颤。 那是公元...
2025-10-10 09:07:14
原创 ...
北宋时期将门世家的婚姻智慧:政治联姻中的家族生存之道 在中国古...
2025-10-10 09:07:07
原创 ...
楚国:长江流域的悠久古国(约公元前11世纪-前223年) 楚国是先...
2025-10-10 09:06:42
原创 ...
中国科技突围:荷兰与日本的战略抉择启示录 2023年,荷兰光刻机...
2025-10-10 09:06:21
原创 ...
【洛阳惊变:曹爽与司马懿的生死博弈】 公元249年正月的洛阳城寒...
2025-10-10 09:06:01
原创 ...
名字背后的传奇:从绰号到两弹一星的非凡人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2025-10-10 09:05:38

热门资讯

“剑”证成长!2025“奔跑吧... 为深入推动击剑运动在盘锦市的普及与高质量发展,10月2日至3日,由中国击剑协会指导、盘锦市文旅广电局...
原创 明... 揭秘明朝皇帝名字里的玄机:从乞丐到帝王的传奇 在中国古代,前朝气数已尽这句谚语道出了人们对朝代更迭的...
原创 麦... 二战后美军接管日本:麦克阿瑟的太上皇岁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后,超过40...
原创 曹... 三国时期,曹操帐下有五位杰出的谋士,他们各有所长,为曹魏基业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五...
原创 三... 聊三国时,总有人争“谁最会打仗”——有人说诸葛亮能借东风,有人吹曹操横扫北方,还有人替周瑜抱不平,觉...
原创 三... 《三国名将的悲剧收场:七位晚节不保的沙场英雄》 在历史长河中,最令人唏嘘的莫过于英雄末路。帝王将相...
原创 两... 战场上的听声辨位:如何通过枪声判断敌军指挥部? 在缺乏现代侦察技术的战争年代,有经验的指挥官往往...
原创 三... 三国智囊风云录:那些改写历史的谋士们 说起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卧龙诸葛亮。但翻开史书...
《残迹》:智利历史创伤后的活死... 2019年,智利作家阿莉雅·特拉武科·泽兰凭借出道小说《残迹》入围了国际布克奖短名单,从而成为另一位...
原创 列... 苏联两位领导人:列宁与斯大林,谁更受当代人关注? 在苏联的历史中,列宁和斯大林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