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为何最终定都杭州而非南京?
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变。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建立南宋。面对金军持续南侵,这位后来庙号高宗的皇帝展现出矛盾的两面:一方面启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抗金,另一方面又重用主和派谋求议和。在辗转扬州、建康(南京)、越州(今绍兴)等地后,绍兴八年(1138年)最终定都临安(杭州),但官方仍称其为行在(临时都城)。
定都之争的三大候选地
南宋初期,朝廷对都城选址有过激烈争论。当时北方尚有大量宋军据守,两淮、荆湖、川蜀等地局势相对可控。以李纲、宗泽为首的大臣力主还都汴梁,并在开封周边集结百万义军。但考虑到汴梁地处平原无险可守,主流意见集中在三地:
1. 关中(今西安地区):地势险要但距离中原战场过远
2. 襄阳(今湖北襄阳):地处要冲但城市规模有限
3. 金陵(南京):六朝古都,长江天堑可恃
赵构的逃亡之路
建炎三年(1129年)是转折点。金军突破长江防线时,坐拥二十万大军的赵构竟弃城而逃。这场被金人讥为搜山检海的追击战中,皇帝先后逃往平江(苏州)、越州、明州(宁波),最后竟乘船漂泊至舟山群岛。期间金军铁骑横扫江南,连破建康、明州,直到在海上遭遇宋军水师才撤兵。
南京的短暂曙光
金兵退却后,主战派大臣卫肤敏等极力主张定都建康。赵构也曾表态欲定居建康,不复移跸,并着手修建太庙、行宫。绍兴四年(1134年)伪齐政权南侵时,张浚等将领成功退敌,更让建康地位凸显。但两年后的淮西兵变彻底改变局势——四万守军集体投敌,导致江淮防线崩溃。虽然金国突然废除伪齐使南宋免于灭顶之灾,但此事让主战派失势,主和的秦桧集团上台。
杭州胜出的深层原因
1. 安全考量:杭州地处钱塘江口,比南京多一道水陆防线。金军骑兵不擅水战,1130年黄天荡之战韩世忠就曾以水军阻击金兵。
2. 经济基础:作为运河枢纽,杭州东南财赋之渊薮的优势明显。北宋时杭州已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
3. 政治妥协:主和派需要远离前线营造议和氛围。绍兴和议后,南宋每年向金国纳银绢各25万两匹,定都南京显然过于刺激。
4. 心理因素:赵构经历扬州惊变后产生恐金症,大臣胡寅曾记载皇帝闻马嘶辄变色。
历史教训的印证
南宋的保守策略最终被证明是致命短视。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突破江淮后,南京、杭州果然如预言般相继陷落。正如叶适所言:驻跸临安,犹之可也;建都建康,势在必行。这个延续152年的王朝,从定都那一刻起就埋下了偏安一隅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