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一直备受争议,有人称赞他是盖世英雄,也有人指责他残暴嗜杀。确实,项羽的勇猛过人毋庸置疑,但说他残暴也并非没有依据。比如在巨鹿之战后,他杀掉了20万秦国降兵;攻入关中时,又纵容部下烧杀掳掠。
相比之下,刘邦虽然平时行为放荡不羁,但名声却比项羽好得多。最典型的就是他进入关中后,立即与百姓约法三章,为自己树立了仁厚爱民的形象。正因如此,当时秦朝的降将和官员们更愿意投靠刘邦。 巨鹿之战后,手握20万大军的章邯选择向项羽投降(名义上是结盟)。令人费解的是,明明还有一战之力的他,却选择了投降,结果导致20万秦军将士被项羽坑杀。后来章邯被封为雍王,不久就被刘邦围困在废丘城。这一次,他却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拔剑自刎。既然已经投降过项羽一次,为何宁死也不愿投降刘邦呢? 故事要从秦二世元年说起。当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很快陈胜的部下周文就率军攻入函谷关,驻扎在距离咸阳仅百余里的戏亭。关中地区长期太平,又是秦朝统治中心,驻军很少。面对突如其来的起义军,朝廷措手不及。 秦二世胡亥惊慌失措,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就在众人束手无策之际,少府章邯站了出来。他建议赦免骊山的囚徒,发放武器让他们去迎敌。正是这支临时组建的军队,在戏亭大败周文,解了咸阳之围。此后章邯又接连击败陈胜手下的田臧、李归等将领。 陈胜死后,各地反秦势力反而更加活跃。章邯又先后击败齐王田儋和魏王魏咎。在巨鹿之战前,除了两次小败于项梁外,章邯几乎战无不胜。秦二世三年,章邯率20万大军渡过黄河,与王离的20万大军合围赵军于巨鹿。谁曾想,这里竟成了项羽霸王威名的起点。 当时各地反秦联军纷纷赶来救援赵军,巨鹿之战演变成秦军与起义军的决战。项羽破釜沉舟的战术击溃了王离的长城军团,使章邯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虽然形势危急,但章邯仍有实力一战。对项羽来说,要完全消灭这20万秦军并非易事。 真正促使章邯投降的是秦朝内部的变故。他派长史司马欣去咸阳求援,却发现朝政已被赵高把持。司马欣在咸阳等了三天,连赵高的面都没见到,意识到情况不妙,连夜逃回军营。果然,赵高派人追杀未果。司马欣告诉章邯:赵高专权,将军胜败都难逃一死。这时陈馀也来信劝降,章邯最终决定与项羽结盟。 投降后,项羽封章邯为雍王,但夺走了他的兵权,将降军交给司马欣统领。更残忍的是,项羽让这些降卒充当楚军前锋,最后又因缺粮和担心兵变,坑杀了20万降卒,只留下章邯等人的亲兵。更讽刺的是,项羽将章邯封在三秦之地,让他背负骂名。 项羽此举本意是想用章邯等人牵制刘邦,但效果不佳。刘邦发动还定三秦之战,司马欣和董翳先后投降,只有章邯坚守废丘,最终在城破时自刎。从汉王元年八月到二年六月,这场战争持续近一年,章邯有多次投降机会,为何宁死不降? 原因有三:首先,章邯敬佩项羽的勇武,却看不起刘邦。项羽出身贵族,巨鹿之战威震天下,而刘邦在章邯眼中不过是草寇。其次,章邯不愿背负反复无常的骂名。最后,刘邦为收买关中人心,必定会处死章邯。因此,章邯选择以死保全名节,也算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