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本:
在先秦时期的史书中,有一个比夏朝更古老的朝代被称为虞朝。古人常将虞、夏、商、周并列提及,《尚书》的开篇就是《虞书》,而《韩非子》更是明确记载虞夏二千岁——其中夏朝存在约400多年,虞朝则延续了惊人的1500多年。
由于虞朝年代过于久远,属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连司马迁都感叹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现存的史料极其稀少,加之连夏朝的历史都尚未完全厘清,更遑论更早的虞朝,因此现代学界普遍否认虞朝的存在。
但这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如果虞朝根本不存在,为何先秦时期的古人会如此郑重其事地记录它?这个谜团直到本世纪初山西的重大考古发现才出现转机。一处规模宏大、地理位置特殊且延续时间长达2000年的遗址,让学者们不禁将其与传说中的虞舜联系起来。
20世纪,考古学家在山西临汾襄汾县发现了著名的陶寺遗址。根据其地理位置和出土文物,现在学界普遍认为这里就是史书记载的尧都平阳。史料记载尧舜关系密切,舜最初是尧的臣子,后来接受尧的禅让(这里的尧舜可能指个人,也可能指部族)。考虑到当时的交通条件,舜的都城要么就在陶寺遗址内,要么就在其附近。
21世纪初,在距离陶寺遗址仅40公里的地方,考古人员又发掘出周家庄遗址。这个面积达500万平方米的遗址是目前已知中国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与陶寺遗址并列为当时晋南地区最重要的两大聚落。以远古时期的生产力水平来看,能建造如此规模城池的统治者必定地位显赫。
考古数据显示:陶寺遗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300-1900年,而周家庄遗址从仰韶文化时期延续到夏朝,主体属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500-2000年)。这意味着两个遗址有数百年的共存期,如此邻近的两个强大聚落必然存在互动,这种互动中是否就包括传说中的尧舜禅让?
那么,位于山西运城绛县的周家庄遗址,真的可能是虞舜的都城吗?有以下几点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第一,《史记》记载舜,冀州人,居妫汭(ruì)。汭指河流弯曲处,周家庄正好位于涑水河(黄河支流)的转弯处。经学者考证,古冀州位于汾水或涑水河与黄河之间,周家庄的地理位置与之吻合。此外,商周时期的虞国就在运城夏县与平陆县一带,与周家庄遗址的位置基本重叠。
第二,《竹书纪年》记载稷放丹朱(尧之子),现代考古发现老虎山文化南下攻占陶寺遗址,很可能对应这一事件。如果丹朱是陶寺的主人,那么舜就不可能也在此建都。而周家庄与陶寺同为当时最大的城址,显然更符合舜都的身份。
第三,周家庄遗址的规模和等级与陶寺相当,两者仅相距40公里且共存数百年。既然陶寺被认为是尧都,那么周家庄自然就应该是舜都。更深层次看,陶寺可能代表尧的部族,周家庄则代表舜的部族,两大势力长期互动博弈。
第四,舜后来禅位给大禹,说明他们的部落相距不远。史书记载山西运城夏县是夏墟——夏朝的发源地,后来才迁都到二里头。从舜禹的关系来看,舜都应该在夏墟附近,周家庄的位置完全符合这一条件。
综合这些证据,周家庄遗址很可能就是真正的舜都。后世记载的舜都蒲坂(今运城永济市),可能是后人误解,或是舜的后裔迁徙到那里,带去了舜族文化而被误认为都城。
韩非所说的虞夏二千岁,与周家庄遗址的年代高度吻合:从仰韶文化时期到夏朝建立约1500年,加上夏朝的400多年,正好2000年左右。而陶寺遗址始于公元前2300年,可能是后来崛起的势力,一度取代了虞舜的统治,建立了尧的政权。但周家庄势力再度复兴,舜又推翻了陶寺的统治。
由此可见,尧的部族以陶寺为中心,舜的部族以周家庄为据点,两大势力此消彼长——当尧族强盛时舜臣服于尧,当舜族强大时尧又臣服于舜,这可能就是儒家所美化的禅让制的真相。最终,随着大禹的崛起,权力又转移到了夏族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