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遗诏》并未遗失,而且一式四份,分别收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如果我们看到过这份遗诏,就能清晰地看到:压根就没有什么“传位”或者“传位于”的说法,历史学家质疑雍正皇帝的继位合法性并不是这个原因,而是其他的历史线索。
先上一张《康熙遗诏》:
看到了吧,就算“汉文”可以修改,“满文”如何修改?
更何况,就连“汉文”也没办法修改,我们再来上一幅图,就能明白:
注意左上角的“於”字,彼时采用繁体字书写,并非现在的“于”字,怎么改?
就算忽略这条线索,我们再上一幅图:
事关江山社稷,事关皇位传承,自然要将继位人的身份信息写得一清二楚,要明明白白固定到某一个人身上,不容出现任何误会或者巧合,哪能仅仅写上“四子”或者“十四子”这般简单!
就拿《康熙遗诏》来说,雍正皇帝的身份由三部分组成:爵位、序齿和名字。
“雍亲王”:别说康熙朝,整个清朝就只有一个“雍亲王”,到底说的是谁,够明确吧!
“序齿”:年龄大小排序,整个康熙朝就只有一位“皇四子”,够明确吧!
“名字”:和“雍亲王”的爵位一样,整个清朝就只有一个“胤禛”,更是非常明确!
诸多明确联合在一起,才能确定皇位继承人的专指和唯一,一个字能修改,一条信息能修改,这么多信息怎么修改?
或许,有人会说,那就不能撕了重写?
对嘛,这个才是后世质疑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靠谱原因!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来看看《清实录·雍正朝实录》的记载:
至甲午、丑刻。圣祖疾大渐。遣官驰召上于斋所。且令速至。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登基。即皇帝位。
康熙皇帝快不行的时候,皇四子胤禛正在天坛祭天,收到消息以后便赶紧往回赶,胤禛尚未回到畅春园的时候,康熙皇帝便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可等到胤禛赶到畅春园,康熙皇帝啥都没说。
康熙皇帝驾崩,胤禛“哀痛号呼,擗踊不已”的时候,时任九门提督、理藩院尚书的隆科多,进来宣读了遗诏,皇四子胤禛才算是明确了皇位继承人的身份。
更为关键的是,这份至关重要的《遗诏》,谁都没有看见!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也就是康熙皇帝驾崩后第四天,雍正皇帝才正式颁布《康熙遗诏》。
那么,从康熙皇帝驾崩到颁布《遗诏》的这四年时间里,雍正皇帝都干了些什么呢?
处理大行皇帝的丧仪,自然不必多说,另外还有几件事值得一提:
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
谕内阁。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俱封为亲王。
雍正皇帝给胤祥加官进爵,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是自己的铁杆兄弟,但刚一登基就拼命讨好自己的死对头——皇八子胤禩,又是何种操作?
安抚并控制了皇八子胤禩,就等于暂时稳定了京城内的反对势力,为雍正皇帝巩固政权提供了充足的时间。
谕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十四阿哥允禵。势难暂离。但遇皇考大事。伊若不来。恐于心不安。著速行文大将军王。令与弘曙二人驰驿来京。军前事务。甚属紧要。公延信著驰驿速赴甘州。管理大将军印务。并行文总督年羹尧。于西路军务粮饷。及地方诸事。俱同延信管理。
康熙朝晚期,皇十四子胤禵乃系继位呼声最高的皇子,康熙皇帝驾崩时,胤禵虽然远在西北,但这位爷可是威名赫赫的“大将军王”,手握数十万大军,稍一挥手就能直接东进,甚至能够推翻雍正,取而代之。
但雍正皇帝对胤禵有了两手安排,首先,命其回京奔丧,并派自己的亲信延信前往西北,掌管大将军印,啥意思?
先夺了你的兵权再说!
然后,又命自己的铁根心腹,时任川陕总督的年羹尧节制西北军务粮饷乃至地方事务,没有了钱粮,你还怎么“东进”,你还怎么造反?
然后,雍正皇帝才放心地宣布了《康熙遗诏》。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也就是康熙皇帝驾崩后第七天,雍正皇帝昭告天下:以明年为雍正元年。
随即,雍正皇帝继位合法性的质疑声音,开始轰动性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