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与诸葛亮的军事智慧
公元643年,高丽国屡次进犯新罗,唐太宗李世民派遣使者前往两国调解。然而高丽不仅拒绝听从调停,其大将盖苏文更是口出狂言,声称中原无人通晓兵法。这番言论激怒了唐太宗,他立即召见卫国公李靖商议对策。
此时的李靖已年迈体衰,对征战之事渐感力不从心。但当他得知太宗有意征讨高丽时,仍立即献策,建议效仿诸葛亮平定南蛮时采用的正兵之道。听到诸葛亮的名字,太宗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饶有兴致地说道:
用兵之道,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百战百胜为中策,深沟高垒固守为下策。
说完便让李靖评价诸葛亮属于哪一等。
李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巧妙地将乐毅、管仲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赞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随后反问太宗如何评价这位蜀汉丞相。太宗闻言,缓步走向窗前,右手扶栏,左手轻捻胡须,目光渐渐变得深邃,陷入了对诸葛武侯的追忆......
太宗第一次了解这位三国时期的传奇人物,是在研读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时。书中多次称赞诸葛亮制戎为长,善于治军,深得将士拥戴。这些评价在常人眼中或许只是对诸葛亮众多才能的简单描述,但对经历过隋末乱世的李世民而言,却如同沙漠中的甘泉般珍贵。
从此,太宗开始如饥似渴地搜集关于诸葛亮的所有资料,深入研究其治军理念。随着年岁增长,他对诸葛亮军事思想的理解也日益深刻。
诸葛亮治军首重明字。他认为军队若无严明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就与草寇无异,必然失去民心。因此,他特别重视军纪,制定严格的军法,强调师出以律,失律者凶,要求将士对百姓秋毫无犯。在《将苑·将材》中,诸葛亮开篇就提出:将才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将道德修养置于将领素质的首位。这种治军理念深得太宗和大唐开国将领们的认同。
其次,诸葛亮强调信字。他在《谕参佐停更》中写道:统武行师,以大信为本。认为统帅必须言出必行,赏罚分明,如此才能令行禁止。一支既有严明纪律又深得民心的仁义之师,自然战无不胜。
想到这里,太宗正欲以仁义之师回应李靖,却突然意识到这正是李靖方才的建议。他不得不继续深入思考,脑海中浮现出诸葛亮平定南中的经典战例。
蜀汉建兴元年,内忧外患交困:外有曹魏、孙吴虎视眈眈,内有南中豪强孟获叛乱。夷陵之战损耗精锐,刘备新丧,少主年幼,诸葛亮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但他临危不乱,先派邓芝出使东吴重修旧好,解除东线威胁;继而亲率大军南征,采用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七擒七纵孟获,最终使其心悦诚服,为蜀汉赢得稳固后方。
太宗暗自赞叹,但转念想到李靖也曾北破突厥,这样的评价似乎还不够。他继续思索,将注意力转向诸葛亮的五次北伐。
最令太宗惋惜的是第一次北伐。当时诸葛亮亲率大军攻祁山,派马谡守街亭要道。从战略上看,夺取陇右对蜀汉有三重意义:居高临下威胁关中、解决粮草运输难题、获得战马资源。可惜马谡失守街亭,导致功败垂成。尽管如此,诸葛亮在后来的北伐中仍屡创佳绩:二出祁山斩王双,三占阴平退郭淮,四败司马懿杀张郃,五出岐山令司马懿畏蜀如虎,甚至不惜以送女子服饰来激其出战。
想到这里,太宗豁然开朗。他想起自己对司马懿的评价:雄略内断,英猷外决,却对其在五丈原避战的表现嗤之以鼻。司马懿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的怯战行为,恰恰反衬出诸葛亮用兵如神的高超军事才能。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多少英雄豪杰都已湮没在时光中。诸葛亮是幸运的,其智慧形象通过《三国演义》深入人心;但也不幸地遭到一些质疑。然而正如诗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永远定格在历史的长卷中。而唐太宗这位马上皇帝对诸葛亮对手的褒贬之间,已然给出了最权威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