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3月1日,这对于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平凡的日子。然而在亚欧大陆另一端,天空却渐渐地透露出了血色。
萨拉热窝的巴什查尔希亚教堂,一对塞尔维亚族新人正在按照东正教的传统礼仪举行婚礼。这是一个大喜的日子,新郎新娘正在神父主持下,山盟海誓,婚礼现场的亲朋好友无不洋溢着喜气的氛围。他们想不到,死神正在悄然临近。
婚礼正在高潮之际,突然响起了密密麻麻的枪声。参加婚礼的人们还没有醒悟过来就倒在了血泊之中,其中包括新郎尼古拉·加多维奇的父亲(下图红圈)。
婚礼变成了葬礼,喜事成为了丧失。悲痛的人们想不到,这,仅仅只是灾难的开始。
袭击者是与这对新人素不相识的穆斯林恐怖分子。还在几年前,萨拉热窝的塞尔维亚人和穆斯林还彼此和睦,短短几年间却变得势同水火。为了报复穆斯林的恐怖袭击,大批塞族武装进入萨拉热窝,与穆斯林发生激战。
一场极其惨烈的内战拉开了序幕。
同志们,当我们在观看九三阅兵,看到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会不会想到这一幕与33年前萨拉热窝的婚礼袭击存在千丝万缕的历史关联呢?
这是又一次萨拉热窝事件,这次萨拉热窝事件造成的连锁反应,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核心地区,是南斯拉夫的军工生产基地,面积5.1万平方公里,据1991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波黑共有435万人——其中穆斯林190万,占总人口的43.7%,主要集中在城市;塞尔维亚族136万,主要信奉东正教,占总人口的31.3%,分布在全国大部分土地上;克罗地亚族75万,主要信奉天主教,占总人口的17.3%,此外还有少量其他民族。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波黑的大地突然变得躁动起来。波黑的道路在哪里?未来的波黑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塞尔维亚族、穆斯林和克罗地亚族为此发生了几乎不可能解决的争吵。
塞族认为,波黑早就是塞尔维亚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波黑应该与塞尔维亚合并,留在南斯拉夫。
克族却认为,波黑自古以来就是克罗地亚的一部分,既然克罗地亚都已经独立了,那么就应该随克罗地亚而去。
穆斯林则强调,巴尔干半岛的塞族和克族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祖国,凭什么我们穆斯林不行,波黑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家。
3月1日,也就是婚礼袭击事件的那一天,正值波黑全民公投的最后一天,各方势力为了要不要脱离南斯拉夫而剑拔弩张。人数不占优势的塞族索性宣布公投不合法,全面抵制公投,导致只有63.4%的选民参加投票。由于塞族的缺位,有63%的票赞成独立。
为了牵制和反对穆、克两族的独立活动,塞尔维亚族索性宣布建立自己的议会,并在其控制区内实行自治。不久以后,塞族又宣布成立“波黑塞族共和国”,占据60%的土地。
很快,克族也组建了“赫尔采格—波斯尼亚克族共同体”,控制20%的土地。人数最多的穆族只拥有15%的土地,却包括大多数城市。
波黑内战迅速外溢,成为国际事件。时任塞尔维亚总统米洛舍维奇(Slobodan Miloshevic)强调,前南地区的“所有塞族人有权生活在一个塞尔维亚国度里”。时任克罗地亚总统拉尼奥·图季曼(Franjo Tudman)则声称,瓜分波黑才是“解决前南斯拉夫危机的最佳方案”。
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迅速下场派兵支持塞族、克族武装,穆族军队也得到了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圣战者”和西方军火商的支持。外部势力的支持使得冲突迅速升级。
其实波黑三族并不是没有坐下来尝试用谈判解决问题。然而就在谈判刚刚取得进展的时候,1992年4月6至7日,欧共体和美国却迫不及待地承认波黑是独立的主权国家。这实际上相当于公开站在穆族—克族一边。塞族感觉到自己被出卖了,愤怒的塞族武装下决心扩大军事行动,这也为后来西方国家下场干预波黑战争提供了借口。
由于1992年5月,南斯拉夫人民军撤离时,留下了4万人的塞族官兵,他们掌握了坦克、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军事优势明显。1993年底,塞族已经控制了全波黑70%的领土。这恰恰是西方国家不能忍受的。
欧盟,尤其是德国,企图通过克罗地亚南下将它的势力范围扩展到巴尔干地区,进而废弃二战后禁止德国向海外派兵的国际协定,因而在波黑战争的问题上表现得特别积极。
英、法两国虽然在地缘上与巴尔干半岛关系并不直接,但它们都担心俄国人会接着塞尔维亚武装“重温旧梦”。
有趣的是美国人的态度。起先,美国人对于波黑战争是“隔岸观火”,你们欧盟不是很能耐吗?那你们去闹,有本事自己解决。兜兜转转来到1994年,眼见塞族武装要赢得内战,欧盟都急得火烧眉毛了,美国人觉得下场的时机到了,该它肩负起对自由世界的“领导作用”了。
随着美国人的下场,波黑战争的局面急转直下。
1994年2月,塞族武装120毫米迫击炮弹落到萨拉热窝平民区,造成67人死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此为借口,对塞族武装开展大规模轰炸。
在美国的穿针引线下,穆族与克族结成军事同盟,合力对付塞族。但即便如此,塞族武装仍然掌握着战场的主动权。
好吧,看来一次空袭不行,那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当年8月5日,塞族武装炮弹击中联合国维和部队的武器库。美国抓住这个借口,迅速开始对克—穆联军开展军事援助。在美、德两国的策动下,克罗地亚当局甚至派出10万的部队入侵波黑,占领了波黑与塞尔维亚交界的克拉伊纳地区,围剿塞尔维亚人在当地建立的自治共和国。
1995年8月28日,塞族军队的炮弹击中萨拉热窝中央市场,造成37名平民死亡。这给了北约绝佳的借口,北约以“保护人权”为由,两天之后发动了对塞族武装的狂轰滥炸。空袭从8月30日持续到9月14日,北约出动飞机3400多架次,导致塞族军队指挥、通讯系统陷入瘫痪。在北约的军事援助下,穆族—克族联军趁势发动反攻,夺取大片领土。损失惨重的塞族被迫同意南联盟代表其参加美国主持的波黑和谈。
1995年11月21日,南联盟塞尔维亚、波黑、克罗地亚三国总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又称《代顿协议》),并于1995年12月14日在法国巴黎正式签署。协议规定,波黑作为主权国家脱离南斯拉夫,由穆克联邦和塞族共和国两个实体组成,穆克联邦控制51%的波黑领土,塞族控制49%。
这场波黑战争造成27.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沦为难民;全国85%以上的经济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450多亿美元。这块前南斯拉夫的发达地区,此时一片焦土。就连曾执导过《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著名电影的导演兼编剧哈依鲁丁·克尔瓦瓦茨也在1992年7月11日,不幸饿死在家中,享年66岁。
更重要的是,波黑战争的阴云还没有散去,另一片战争的阴云开始弥漫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
波黑战争的结果鼓舞了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既然波黑的克族、穆族都能在西方的支持下脱离南斯拉夫,为什么我们不行呢?
《代顿协议》签署后不久,1996年,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就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鼓吹要以暴力手段促使科索沃独立。这个所谓的“科索沃解放军”以屠杀塞族平民为能事,吃相之难看,就连美国也不得不在1998年将其列为“恐怖组织”。然而,西方对于“科索沃解放军”的做法却始终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相反,南斯拉夫才是他们要对付的主要敌人。
1998年,南斯拉夫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出兵镇压科索沃分离主义运动。欧盟和美国迅速介入科索沃危机。
1999年1月16日,据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成员称,他们在科索沃南部拉察克村附近山谷中发现45具阿族平民尸体。北约以此为口实,开启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动员。
3月24日夜,北约假借“保护人权”为名,发动了对南斯拉夫联盟的战争。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声称,北约的军事行动仅限于打击南联盟的军队和科索沃的塞族警察等“军事目标”,目的是为了制止“人道主义灾难”。然而自4月13日起,北约对南联盟的政府大楼、医院、学校、桥梁、电视台、炼油厂、化工厂、电站、住宅等民用设施狂轰滥炸,甚至袭击火车和难民车队,造成2000多人死亡,6000多人受伤和几十万难民流离失所。6月9日,在北约的压力下,南联盟军队被迫撤离科索沃。
站在国际关系的角度看,科索沃战争在某种程度上是波黑战争的翻版。
一开始同样是德国、意大利为了扩张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范围,跳得最积极,同样是所谓的核心欧洲国家鼓吹“欧洲人的事情欧洲人自己处理”,而把美国排除在外。结果发现自己啥也不顶,由转而恳求美国人下场。
从短期效应看,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所谓的“核心欧洲”,尤其是德国,战后德国资本大规模进入巴尔干半岛。为后来德国掌控前南国家的经济命脉奠定了基础,以至于今天的巴尔干几乎成为德国的金融殖民地。
美国则通过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一再展示自己的实力,加深了欧盟对于美国的依赖程度。美国人通过战争告诉欧洲人,不要觉得你们很独立,没了我,你们根本不行。
乍一看,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克林顿政府与欧盟蜜月期的集中体现。但这种各怀鬼胎的蜜月真的足够牢靠吗?
有个叫尤尔根·哈贝马斯的人曾经这样形容科索沃战争:
美国和英国认为,北约出兵,目的是为了捍卫他们的国家利益,推广他们的人权政治;相反,欧洲大陆国家则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的世界公民权利原则,而不是像超级大国那样十分关注现实中的地缘政治。
哦,美国、英国距离巴尔干半岛相隔千里万里,“目的是为了捍卫他们的国家利益”,你德国挨着巴尔干半岛,通过战争大肆扩张势力范围,倒成了“着眼于未来的世界公民权利原则”?!
我以前还奇怪这哈贝马斯的脸颊怎么能长得那么抽象,后来知道了,这人没有脸!
哈贝马斯的表态代表了某些欧盟政客既当又立的无耻嘴脸。但问题是,你要真是这个态度,美国爸爸不高兴了怎么办?
小布什政府的高级参谋、新保守主义骨干分子罗伯特·卡根在著作《天堂与实力》中叫嚣,“现在到了停止假装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再假装认为欧洲和美国对这个世界拥有共同的看法,甚至也不能再假装认为他们拥有同一个世界。”
在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看来,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我们美国人一次又一次出面帮你们欧洲人平事,你们欧洲人呢?从来没有在伊拉克问题上支持过我们。卡根说道:
1997年底,当克林顿政府试图加强对伊拉克施压,迫使其配合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时,法国加入俄罗斯和中国一起在联合国安理会阻止了美国这一提议。至此,大西洋两岸日益加剧的分歧昭然于是。
今天的美国共和党人比当年的罗伯特·卡根更加厌恶欧盟。懂王和他的拥趸就一再表态:当初我们为了你欧盟一而再,再而三的耗费精力,卷入了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利比亚战争,甚至是俄乌战争,结果得到了什么?那么对不起了,你们欧洲学会自己解决自己的事情吧。
当年美欧之间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当中展现出来的蜜月关系,恰恰预告了今天特朗普政府急不可耐地想要甩掉欧盟的包袱。
欧盟,主要是法、德等核心欧洲国家,在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不仅展现出了贪婪和虚伪,更展现出了软弱和无能。这使得俄罗斯有充分的理由认定,法、德等核心欧洲国家根本没有能力充当具有决定性力量的关键国家。
2021年底至2022年初,乌克兰东部已经战云密布。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一再表态,你尽管放心,我们绝不会让乌克兰加入北约。
普京的回应是不屑一顾。
可以说,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为后来的俄乌冲突,以及今天俄美两国最高领导人撇开欧盟直接对话,埋下了伏笔。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科索沃战争凝聚了奇耻大辱,代表了我们头上挥之不去的“三大恨”。“摸着鹰酱过河”成为了所有军工人的共同目标。没有这样的刺激,就不会有今天阅兵式上各种世界领先的新式装备。这样同样是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为今天世界埋下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