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太平军于1853年占领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改名为“天京”,即以此为都,开始向四面发起进攻,然而最终路路受阻,控制区域不断缩小,最终在1860—1861年的安庆保卫战中失利,失去了这一拱卫天京的要地。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一直以来,教科书上都把太平天国的失败归因于农民阶级局限性、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原因。而实际上,这些在老猫看来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一个难堪而又真实的字——菜。
菜,其实就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就拿在课本上都出现过的“江南大营”、“江北大营”来说吧,以某百科上“丧事喜办”的江南大营的介绍为例,且不论“宣告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再无直接听命于清朝皇室的野战军”有没有意义,起码他在地点上是不敢胡说的,就是江南大营位于南京城东孝陵卫。
江北大营算是离南京还有点距离吧,直线距离还有个五六十公里,而且还隔了条长江。而位于孝陵卫的江南大营,只要稍微在南京呆过一段时间,应该就知道这地方离南京城近到何种地步,不过还是没有去过南京的朋友,我就直接在某地图上标一下好了。
南京的总统府的位置就是当时的天王府。也就是说,1853年2月太平军前脚刚进入了南京城,4月清军后脚就在离天王府约六公里,步行只需要一个小时,吼一嗓子都能听到的地方建起来了江南大营,而太平军却拿它没办法,一直到1856年6月杨秀清等人才“攻破”江南大营,就这六公里远的地方,还不是围歼。
而且不攻破还好,这一攻破好像是把一个大痦子的小口捅破了一般,几个王都以为自己了不得。杨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密令韦昌辉、石达开回京相救。9月初,杨秀清及其部属数万人被韦昌辉残杀,不久,韦昌辉又被洪秀全处死。1857年5月,“翼王”石达开又带着数万名太平军精锐出走,这一出“天父杀天兄”,杀的是人头滚滚。攻破江南大营后的连锁反应对太平天国造成的损失,远远远大于江南大营本身。
就这离天王府不过六公里远的地方,太平军也没守住,清军在1857年又重建了江南大营(1960年江南大营被“二破”)
仅仅是被敌人在眼皮子底下建立起了长期围困的堡垒,太平天国军事上的孱弱就可见一斑了,那么,太平天国其他的战役又打得如何呢?以天国1853—1855年的北伐为例子,为防止别人说我只会照抄百科,老猫直接拿一张书上的地图:
来自简又文著的《太平天国全史》
哪怕你就是光看这个地图,这个“北伐”都的走势更像是“西伐”。尤其是太平军攻下归德(商丘)之后,几乎是沿着废黄河一直在横着走,走了快三百公里,因为啥呢?没船。
来自简又文著的《太平天国全史》
与其说是“北伐”,老猫用个不客气的说法,更像是“北窜”,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继续窜。要不是在巩义找到了些船,这次“北伐”还将继续窜下去,被清军围歼只是时间问题。而继续“北伐”,进入到清朝军事控制的腹地,从某种程度上反而降低了清军围歼的难度。
别忘了,从1856年到1860年,清政府还在从北京到广州漫长的海岸线上与洋人在处处交战呢,1860年更是老家都被端了。对了,太平天国运动这段时间清朝皇帝都从咸丰换成了同治,1600多年前诸葛丞相苦等的“天下有变”,天平天国所面对的简直是“超级变变变”。就这机遇,太平天国都没抓住,到末了太平天国能真正控制的区域,只有南京到苏州的这一片而已。
很多人以为太平天国是地图上的粉色区域,其实真正能控制的只有南京到苏州这么一小片区域
有人说太平天国前期势头很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在个人看来,太平天国前期能迅速占据还算大的一块区域,主要是四个原因(从重要到次要):一是清王朝“以满治汉”,兵力分散在各处,如南京当时也仅有五千余名八旗和四千多名绿营兵,给了太平军各个击破的空间;二是太平军利用长江水道的便利条件,而当时长江沿岸的诸多城市又恰好已经成为了大城市,便于收集物资和补充兵员;三是当时火器不先进,拉不开作战距离,太平军多次围城然后炸掉城墙,这一招屡试不爽;四是利用拜上帝教源于基督教的关系,得到了一部分洋人的支持,至少是中立。
太平军和清军都使用了数百至上千的洋人作为雇佣军直接参与到战斗中
而当各路的太平军辗转多地作战,各种“二破”、“三破”的捷报传来,原本松散的清军反倒被打到一块儿去了,形成了围堵之势。而受军事上的菜的影响,太平军占领一地就很快就被迫撤出,经济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都无从谈起。看似还在不断有胜仗,实控范围却在一个限定空间内不断地在变小。
而就太平天国的最高领导人洪秀全来说,以老猫的评价,他可能是中国古代史里成规模的领导者中最弱的一个。除了创立了“拜上帝教”(传教还主要靠的是冯云山),洪秀全在政治、军事和谋略上简直是农民运动领袖的垫底水平。自从1853年进入南京后,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南京城,他后来对太平天国做出的最大“影响”就是参与到“天京事变”中,葬送了好几万天国精锐。
洪秀全像
太平天国唯一成功的可能,就是利用拜上帝教“师出”基督教的渊源,和洋人搞好关系,是占领全国也罢还是先偏安一隅也罢,都可以慢慢商量。事实上来自基督教世界的“同情”在前期还是很好用的,洋人为太平军运来了大量的军火(大部分是走私)。可惜太平天国领导层的傲慢和短视葬送了这唯一的可能。
有人肯定会说,那清朝也菜啊。没错,作为一个已经运行了三百多年的封建制帝国,被各路列强按在地下锤,清王朝的菜是必然的,符合历史规律的。可你一个新兴的,从某种程度上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还这么菜,那就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