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当了大总统,就取了这个名儿。 那时候,它代表着结束两千年帝制,开启共和新时代,知识分子和革命党人觉得这名字新鲜、有劲儿,象征着现代中国。
袁世凯上台后搞独裁,日本侵华,内战乱斗,这国家就四分五裂了。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蒋介石带着残余势力跑到岛上,继续用“中华民国”当招牌。
从那以后,大陆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上也慢慢承认这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可台湾还死抱着这个称号不放。
你看,这称号一拖到现在,就成了法理上的死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明白白写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代表全国主权。 台湾的宪法声称自己是那个中国的合法继承者。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台湾当局的宪法框架却把大陆当成“沦陷区”。
更麻烦的是,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把“中华民国”赶出去了。
这决议没直接提台湾归属,但明确了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从国际法上看,“中华民国”就没立足之地了,只剩12个邦交国勉强撑着。
可台湾当局还用这个名儿管事儿,公务员升旗唱国歌,护照上印着。
台湾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把领土分成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承认实际管辖只到台澎金马。 1991年修宪终止动员戡乱,正式面对现实。 但宪法增修条文里,还保留着全中国主权的影子。 大陆这边,反分裂国家法2005年通过,强调统一是台湾人民的法律义务。
两岸交流得靠“九二共识”这种模糊话术,国民党执政时还能聊聊,马英九时代签ECFA,海协会会长访台。
民进党上台就变卦,赖清德2024年当选后,继续玩“两国论”那套。
台湾很多人,尤其是1949年后生的几代,拿着“中华民国”护照,学校教孙中山历史,节日看阅兵,这东西渗进骨子里了。国立政治大学选举研究中心的民调,从1992年起追踪,2024年数据显示,只剩2.4%台湾人把“中国人”当唯一身份,超过60%自认“台湾人”。
他们中不少人还接受“中华民国”这个框架,觉得这是自己的国家壳子。 学者叫这“华独”,形式上留着名儿,实际想本土化。
这认同危机不是天生的。国民党退台后,一党专政,白色恐怖压着异见,教育全灌“反攻大陆”。
1987年解严,民主化后,李登辉搞“务实外交”,1999年抛“两国论”,把“中华民国”从全中国代表扭成台湾实体。
陈水扁上台推动去中国化,教科书改了,年轻人越来越觉得“台湾人”更贴切。2024年陆委会民调,主张统一的才10.5%,维持现状64.7%,独立19%。
民进党执政三次,赖清德就职时强调“台湾主权”,但没敢改宪法。 这称号成了缓冲带,让人既不统也不独,悬在那儿舒服着呢。
统一?得先拆了这层壳子。
美国和台独是外在的,挡得住一时;这称号是内在的,缠得死死的。
外来势力能谈,能压;但法理上你不认我,我不认你,谈啥?身份上,2300万台湾人觉得这是自家东西,动它等于动根。
政治上,它让岛内派系永斗,统一窗口关得严实。
白皮书里讲,外部干扰是障碍,但内部分裂更深。
说到底,它让统一从“必须”变“难”,因为它不是敌人,是历史包袱。
那怎么破?先得正视历史。
“中华民国”有功劳,推翻帝制、抗日,这些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但1949年后,它就该退场了,像东德统一德国,放弃称号融入。
大陆可以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保留台湾制度,但把称号搁置成历史名。 过渡期先经济文化合作,搁置争议。
心理上,加强文化认同,强调共同根源,别硬来。 台湾民主化后,民众要尊严、安全、机会,这些都能给。
当然,国民党时期蒋介石的独裁、白色恐怖,这些负面不能抹。 它让台湾人警惕大陆,强化了分离感。
两岸得靠智慧,政治解决“中华民国”问题。
历史证明,分裂是暂时的,统一是大势。从秦统一到宋元更迭,中国总归合。
参考资料
统一难题系列五:遭言语非礼,大陆该处理“中华民国”了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