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记载了姜维持剑入宫欲诛杀黄皓的著名情节,这一场景常令后世读者困惑:以姜维在蜀汉政权中的显赫地位,除掉区区宦官本该轻而易举,为何最终却无果而终?这背后实则暗藏复杂的政治玄机。
在蜀汉第三任丞相费祎遭魏国降将郭循刺杀后,原本由费祎破格提拔的陈祗接替董允出任侍中,随后更晋升为尚书令、镇军将军。这位掌控蜀汉朝政大权的陈祗虽才能平庸、德行有亏,却因其特殊身份——蜀汉开国重臣许靖的堂外孙——而平步青云。他精于谶纬之术,对上曲意逢迎刘禅的喜好,对下则与宦官集团沆瀣一气,最终位极人臣。历史上,这类德不配位者往往需要培植党羽以巩固权位,陈祗自然也不例外。他与黄皓很快形成政治同盟,二人里应外合,使得这个原本微不足道的宦官竟能染指军国大事,其权势早已远超其本职范畴。 提及黄皓,这位祸乱蜀汉的奸宦在史书中被描述为巧言令色,深得后主欢心。在刚正不阿的董允主政时期,黄皓始终被压制得抬不起头。董允堪称蜀汉第一诤臣,即便刘禅想扩充后宫这等私事,他都会引经据典严词劝阻: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对黄皓更是动辄训斥,使其十余年间始终无法干预朝政。然而随着董允离世,继任者陈祗的谄媚性格给了黄皓可乘之机。特别是在陈祗死后,黄皓从黄门令一路高升为中常侍、奉车都尉,最终独揽朝纲,成为加速蜀汉灭亡的关键推手。 黄皓的得势程度令人咋舌。刘禅的胞弟刘永因厌恶黄皓,竟被其谗言所害,导致兄弟不得相见长达十余年。才学出众的巴东太守罗宪(师从蜀中孔子谯周,有蜀中子贡美誉)仅因不愿依附黄皓,就被远调边陲。这正应验了诸葛亮《出师表》中的预言:亲贤臣,远小人的治国之道被彻底颠覆,朝堂之上贤能退散,宵小当道。 公元262年,姜维北伐失利后,蜀汉朝中反战声浪高涨。黄皓趁机欲以其亲信阎宇取代姜维的兵权。得知此事的姜维怒不可遏,立即上奏请求诛杀黄皓。刘禅的回应却暗藏机锋: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这番看似轻描淡写的话语实则暗含警告:连董允都未能除掉黄皓,你姜维又算老几?更令姜维心惊的是,当时执掌朝政的诸葛瞻、董厥等人也对北伐政策多有不满,他们与黄皓形成了隐形的政治同盟。 深究其中缘由,这与蜀汉特殊的政治生态密不可分。自诸葛亮时代起,刘禅长期处于政由葛氏,祭则寡人的尴尬境地。待诸葛亮、蒋琬、费祎等权臣相继离世后,终于亲政的刘禅自然要重用陪伴自己度过傀儡岁月的黄皓。而姜维虽位居大将军、录尚书事,但主要精力都放在边防战事上,其政治影响力远不及常伴君侧的黄皓。 面对如此复杂的政治局面,姜维最终在秘书郎郤正建议下选择远走沓中屯田避祸。正如史学家陈寿所言咸共将护,无能匡矫,当时主政的诸葛瞻等人对黄皓的纵容,使得蜀汉朝堂乌烟瘴气。诸葛瞻临死前的忏悔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更是一语道破蜀汉灭亡的症结所在。而黄皓的结局也颇具讽刺意味——蜀汉灭亡后,司马昭立即将这个祸国殃民的宦官处以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