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李定国:南明抗清的最后脊梁
明朝末年,山河破碎,神州大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在内外交困中轰然崩塌,满清铁骑在吴三桂的引路下大举南下,凭借血腥镇压和招降纳叛,迅速占领中原。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位出身农民起义军的将领毅然放下与明朝的旧怨,选择以民族大义为重,归顺南明政权,誓死抗击清军,誓要收复故土。他,就是南明抗清名将李定国——那个时代最后的擎天支柱。尽管他最终未能扭转乾坤,但他的英勇事迹与民族气节,永远值得后人敬仰。
从起义少年到抗清名将
李定国十岁时便投身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成为明朝官方口中的“流寇”。他骁勇善战,深受张献忠器重,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同被收为义子。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在四川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被封为安西将军。然而,清军入关后迅速南下攻川,张献忠战死,大西军溃散。李定国与孙可望等人率残部退守云贵,目睹清军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深感华夏文明危在旦夕,于是力劝孙可望等人归顺南明永历帝,共同抗清。归顺后,李定国被永历帝封为西宁王,他励精图治,练兵屯粮,为北伐积蓄力量。
两蹶名王:抗清战场的辉煌胜利
李定国军事生涯的巅峰,莫过于“两蹶名王”之战。永历六年(1652年),经过休整,李定国率八万大军挥师湖南,连克沅州、靖州、武岗等地。清军将领沈永忠惊慌失措,急忙向定南王孔有德求援。孔有德从桂林出兵,企图阻击李定国,却反被李定国以雷霆之势击溃。桂林一战,清军全军覆没,孔有德在绝望中自焚于王府,广西大部重回南明之手。
清廷震怒,急派亲王尼堪率十五万精锐南下反扑。李定国审时度势,主动放弃长沙,诱敌深入,计划与孙可望部将冯双礼、马进忠合围衡州,全歼清军。战役中,李定国亲斩尼堪,清军主帅阵亡,全军溃败。然而,孙可望因嫉妒李定国战功,竟撤走冯、马二部,致使清军残部逃脱。若非孙可望的私心作祟,此战本可彻底歼灭清军主力,扭转抗清局势。
英雄末路:内讧与遗憾
“两蹶名王”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抗清士气,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各地反清起义风起云涌,清廷甚至一度考虑放弃西南,与南明议和。然而,南明内部却因权力斗争错失良机。孙可望为独揽大权,不仅多次陷害李定国,还软禁永历帝,意图篡位。李定国为救永历帝,被迫与孙可望开战。孙可望兵败降清,但他投降后利用旧部关系大肆策反明军将领,导致云贵防线崩溃,南明局势急转直下。
壮志未酬,精神永存
李定国坚持抗清十五年,屡次重创清军,却终因内部分裂和时运不济未能成功。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后,李定国悲愤交加,不久病逝,临终前仍高呼:“宁死荒外,勿降也!”尽管历史未能给他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他在民族危亡之际的赤胆忠心与不屈斗志,永远铭刻在华夏史册中。李定国,是黑暗时代的一束光,提醒着我们:勿忘历史,勿忘英雄。
上一篇:党史百年天天读 ·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