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临终前为立储君一事深感忧虑。他深知长子刘禅才能平庸,并非理想的继承人,但碍于长幼有序的礼法,一时难以决断。于是召来诸葛亮商议。
诸葛亮何等精明,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巧妙推脱道:此乃主公家事,不妨询问关、张二位将军。关羽直言不讳:刘封虽勇猛,终究是义子;废长立幼更不合礼制,还是应当立阿斗。这番谏言却埋下祸根——后来关羽兵败麦城时,刘封因怀恨在心,故意按兵不救,导致关羽殒命。
托孤之时,刘备做了精心的权力安排:让益州本土派的李严执掌兵权,荆州集团的诸葛亮总理朝政。这种制衡设计,既体现政治智慧,也暗含防范之意。但更可能是刘备在失去庞统、法正等谋士后,对诸葛亮真正的倚重。
有人猜测刘备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在试探诸葛亮。但细想便知:若诸葛亮真有异心,岂是一句遗言能震慑的?况且刘备还特意嘱咐刘禅事之如父,这分明是推心置腹的信任。著名学者易中天提出新解:所谓自取并非篡位,而是允许诸葛亮在刘永、刘理等皇子中另择贤能。这个解释确实合情合理。
这两道遗命实为双重保障:既赋予诸葛亮废立的权力,又用道德约束将他与皇室牢牢绑定。诸葛亮若存二心,大可名正言顺地废黜刘禅。这正体现了刘备高超的政治智慧。
追溯诸葛亮早年选择:他隐居南阳时,与曹操近在咫尺却选择势单力薄的刘备,正源于其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操守。十数年君臣相知,刘备早已看透诸葛亮士为知己者死的品格。临终那番话,实为激将法——用绝对的信任,换取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