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离大捷后的南梁悖论:为何一场奠定48年基业的史诗胜利,反而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隐形催化剂?
创始人
2025-10-08 10:05:27
0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某著名物质女说: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面笑。

萧衍表示,你们都不够机灵,我要万民生于忧患,确保让我自己死于安乐。

关于萧衍这个人,毛主席已经给了他最精确的点评了,那就是“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所以我也就不狗尾续貂了。关于他是怎么卖主求荣,怎么拥兵自重,怎么趁乱夺位,怎么猜忌功臣……之前都已经介绍过了。而且,那个时候,无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是中了司马家毒,把笑贫不笑娼的不要脸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只要我生前尽兴,管它身后洪水滔天?没啥可说的。

只是想问问,萧衍你一辈子不惜一切代价,只想着给后世留个“明君”形象,半途而废后一门心思搞面子工程,置南朝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你良心安否?

507年,钟离之战,其实说句心里话,虽然北魏和南梁都在抢着搞内斗,但整体形势是对南梁更为不利的。庆幸的是,南梁还有韦睿这样的国之柱石,力挽狂澜,击败了北魏军,让南梁死里逃生。

钟离之战后,北魏和南梁之间的战火其实并没有迅速完全熄灭,双方转入了局部摩擦阶段。还特别默契地互有胜负、不分上下,半斤配八两,堪称绝绝子。

比如508年十月,北魏悬瓠军主白皁生等杀其上司豫州刺史司马悦举州降梁,萧衍派马仙琕等出兵一度收复义阳(今河南信阳),但北魏随后南下击溃梁军收n7q.BiZ36复了全部失地。比如时隔两年多的511年三月,南梁也不甘落后,你们北魏出叛徒我们南梁也要跟上。朐山城(今江苏连云港,之前南梁将领桓和费老大劲打下来的)内乱降于北魏,当年十二月,马仙琕督诸军又大胜拿回了朐山城。

反正双方一直小打小闹,谁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514年,过了七年安稳日子的萧衍决定放大招了,他要夺回寿阳这个核心军事据点。寿阳这个地方咱们多次介绍过了,它和淮阴是由淮入江的关键码头嘛。所不同的是从淮阴走中渎水入江一路畅通无阻;而从寿阳走肥水水系入江,中间绕不过合肥。

打寿阳其实最佳的作战方案是从合肥沿水路往北打,因为沿着淮河逆流向西去打寿阳,难度更大。但不管怎么打,寿阳城肯定是不好打的,因为寿阳是出了名的坚城,整个寿阳以北的地方都控制北魏手里,北魏军可以随时支援它。对了,寿阳城还是南梁将领裴叔业献给北魏的。

那么,萧衍决定怎么样夺回寿阳呢?他采用了北魏降将王足(就是北魏邢峦攻打梁州和突破益州的先锋猛男,后因被北魏取消益州刺史待遇而不满,转投南梁的)建议,要给淮河截流。寿阳不是在淮河上游吗?我要截断淮河,让你们淮河上游变成泽国一片。萧衍这一伟大构想一经抛出,就遭到了vm.n7q.BiZ36同志们的一致反对。朋友们,那可是1500多年前呀,淮河虽然没有黄河、长江这么波涛汹涌,但是类似于三峡工程这种人类奇迹大工程,一般人是真不敢想。

萧衍表示反对无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算是用人去填也要给我把淮河截断。

最后,康绚用军民20万,施工两年,用了无数铁器垫底、巨石大木截流、泥土填筑,终于建成了坝高20丈(约50米),顶宽45丈(约110米),底宽140丈(约350米),长9里的浮山堰(五河县与泗洪县交界)。

这个浮山堰距离寿阳多远呢?200里!咱也真是活久见了,在远离寿阳城200里的地方给淮河截流,然后指望淮河上游涨水,把寿阳城给活活憋死,想象力真是丰富呀!

就算老天如了你萧衍的愿,那憋死寿阳之前,钟离、马头、梁城这些城池是不是都得憋死?马头和梁城都算了,那都是北魏地盘。可当初将士们用鲜血保住的钟离呢?也不要了?

总而言之,遇到萧衍这种异想天开的皇帝,谁来都不好使,自认倒霉吧。

咱们解释一下萧衍为什么会选在离寿阳200里的地方筑堰呢?因为过了钟离,他就要担心北魏军过来搞破坏,所以筑堰的地点必须要选择在钟离城后面,有钟离城在前面顶着,他才可以放心去创造人类奇迹。至于隔这么远断流能不能影响到寿阳,别人可能不行,但萧衍相信他一定可以。

萧衍呀萧衍,你对大自然有最起码的敬畏吗?你对天下百姓有一丁点悲悯之心吗?你这是要跟治水的大禹对着干呀!你甚至还不如黄河花园口决堤的蒋委员长呢?人家虽然也是导致生灵涂炭,但至少省去了你耗费无数人力、财力甚至生命去筑堰呀!筑堰的过程中,萧衍还中途把之前的工程1c.n7q.BiZ36技术人员给调走了。这种逆天而行的大工程,质量会不会有保障,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反正这事我努力过了、奋斗过了,史书上只会记载我励精图治、一心想收复失地。

516年八月,淮河暴涨,浮山堰决堤,随后史书中便留下了一连串咱都不忍翻译的记录。总而言之一句话,费老大劲去逆天而行,结果没有淹到一个敌人,倒是把淹死自己的子民数十万,让无数的本国子民受灾。

至其秋,淮水暴涨,堰坏,奔流于海,杀数万人。其声若雷,闻三百里。水中怪物,随流而下,或人头鱼身,或龙形马首,殊类诡状,不可胜名;九月,丁丑,淮水暴涨,堰坏,其声如雷,闻三百里,缘淮城戍村落十馀万口皆漂入海结合之前萧衍的弟弟萧宏带着南梁的全部积蓄wn.n7q.BiZ36去淮河旅游了一趟,结果在洛口被一场大雨就直接吓崩了,那么多军资粮食都直接送给北魏了,这两兄弟真是一个爹妈生的,败家是一个比一个狠。萧衍这次逆天而行造成的损失是远超他弟弟萧宏给北魏送礼的哈。

平心而论,南梁立国之后能慢慢站稳脚跟,其实最应该感谢的是北魏,那才是你萧衍真正的贵人。夺取益州那么好的机会,人家因为内斗放弃了;原本该见好就收,却因为内部矛盾,发起了原本不应该发起的钟离之战,让你南梁有了一个巨大的平账机会。

如果萧衍真的是一个有为之君(前面十几年还可以),就应该抓住北魏的下行期,赶紧勤练内功,搞经济、造器械、练军队,逮到机会就血性出2d.n7q.BiZ36击,还我河山呀!哪能像修建浮山堰这么去瞎胡闹呢?为了淹一座城两百里外建个大坝最后还淹了自己几十万百姓,你这不是搞笑吗?你礼貌吗?

萧衍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或者说萧衍原本就是这个样子。这一切都要从南朝的基因说起。

咱们在讲司马家篡国的时候讲过,司马家给整个华夏民族带去难以修复的灾难就是摧毁了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价值与信仰体系。原来为了争权夺利可以这么没有道德底线?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瞬间迷失了,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西晋八王之乱,司马家内部把狗脑子都打出来了,世家大族插手了吗?乱吧!反正你们司马家的江山不是我们认可江山,越乱越好,你们自相残杀,说不定江山就轮到我们来坐了。

但是两晋为什么迅速亡国呢?因为很多士族被“五胡乱华”给刺激醒了,司马家的人,没人关心他们的死活,但是“华夷之辨”的思想还是在很多汉人心中xo.n7q.BiZ36根深蒂固,必须要抗胡,要保护好汉人的最后家园。也就是说,两晋虽然礼崩乐坏了,但是东晋开启的门阀政治,因为是世家大族在掌控那个国家,所以还没有崩、坏得那么尸骨无存。

真正把华夏传统的最后那点残存的根子彻底拔出来的人是谁?刘裕。这位杀神活生生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变成一个字“杀”。自家的皇帝要杀,敌国投降的皇帝也要杀,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要杀,为自己出谋划策的左膀右臂要杀,降将要杀,自己的虎将也要杀……反正只有他刘裕和他的子孙、家人才配活着,只有杀得白茫茫一片他才安心……

刘宋以后,整个南朝的历史就没法看了,像韦睿这样的忠臣良将几乎就是可遇不可求了。大多数都是檀道济、谢晦、王玄谟、到彦之、萧道成、萧衍这样的人,什么家国天下,什么社稷子民,我只要我开心,管不了你们开不开心。

这就是一个国家和社会集体迷失、礼崩乐坏的必然结果,永无止境的杀戮、永无止境的动乱、永无止境地血泪、永无止境地麻木……因为几乎所有人都想着一个事情——只要能让我自己活得更好,谁都可以弄死,谁都可以背叛,谁都利用……

前面讲南朝史时,那么多抛弃战友(檀道济)、望风而逃(到彦之)、荒淫无度(刘子业)、乱伦变态(刘楚玉)、反复无常(夏侯道迁)……根本就止不住嘛!因为人没有了信仰和道德,跟禽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比如陈伯之,偷粮被发现了,那就理直气壮地改抢了。

南朝要想自救,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一片精神废墟重建秩序、重塑信仰,除此之外,必死无疑。

所以为什么我从不过于严苛地去批判萧衍篡齐呢?因为南齐和南梁没啥区别,换个皇帝、改朝换代,也就是换汤不换药。而且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萧衍其实是整个南朝最有希望带领南朝走上重建魂魄的人。

萧衍这个人极其聪明博学,阴阳、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所不精。

上为人孝慈恭俭,博学能文,陰陽、卜筮、骑射、声律、草隶、围棋,无不精妙

只有这种绝顶聪明、博学多才的人才能带领一个百废待兴的国家重塑信仰和秩序。偏才是指定不行的,比如你是兵家,整个国家必定多杀戮;你是道家,整个国家3e.n7q.BiZ36必定散漫;你是佛家,整个国家必定会虚无伪善……一个领导人的偏好是能左右一个国家的方向的。所以,必须要萧衍这种全才从各个维度入手,逐渐向核心目标靠拢。跟没有百家争鸣就没有独尊儒术一样。

其实,萧衍最开始就将思路瞄准了信仰,瞄准了儒家,他要重建君权神授的信仰大厦。比如他的开国的年号就是“天监”,出自《诗·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意思就是他是代表老天爷在监督天下的。这是两晋以后的头一遭有人这么高屋建瓴地去搞思想建设。

为了慢慢恢复“君权神授”、“忠君爱民”的儒家概念,萧衍亲自编写了《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文言》、《乐社义》、《毛诗答问》、《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老子讲疏》等共二百余卷类似于“五经萧衍精讲”、“萧衍讲透春秋”的经文注解,对之前儒家的经典进行了官方解释并且亲自为满朝大臣讲课。

造《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凡二百余卷,并正先儒之迷,开古圣之旨。王侯朝臣皆奉表质疑,高祖皆为解释还是之前那个话,这样的活只能是萧衍这个全才yp.n7q.BiZ36来干,换别人都不行。不是南朝没有精通儒学经典的文化人了,而是在那个信仰完全迷失的时代,必须要最高领导人亲自给思想和文化站台,才能慢慢恢复广大人民群众对思想和文化的信心。

这个世道为什么这么嗜杀呢?不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可以当皇帝吗?所以必须要恢复到两汉时期的信仰体系,天下才会真正安宁。

505年,萧衍修建国学,增广生员,立五馆,置《五经》博士,主要面向寒门子弟,学费全免,食宿国家供应,学生只要能精通五经中的一部,经过考试后就可以成为吏员,走入基层公务员队伍,萧衍招生和考试还不设出身门槛,放牛的、放羊的,谁都可以试试。

其有能通一经,始末无倦者,策实之后,选可量加叙录。虽复牛监羊肆,寒品后门,并随才试吏,勿有遗隔

萧衍为什么要这么干呢?就是让所有人活着有个念想、有个奔头,慢慢相信学习文化、为国效力会有一个很好出路。这样大家就会慢慢4f.n7q.BiZ36从禽兽世界剥离出来,重新进化。萧衍这一招比隋文帝的科举制还要早个近百年哈,而且萧衍这还是全开放式的,隋文帝是半开放式的。

510年,萧衍亲临国子学讲经并主持策试。这一招是学谁呢?其实是发扬汉武帝设明堂、亲测博士。

512年,萧衍命名儒何佟之、贺瑒、严植之、明山宾等重订五礼“吉、凶、军、宾、嘉”共一千余卷,萧衍再次作为官方最后解释权将其颁行天下,对礼制进行了重新刊定。

天监初,则何佟之、贺蒨、严植之、明山宾等覆述制旨,并撰吉凶军宾嘉五礼,凡一千余卷,高祖称制断疑。于是穆穆恂恂,家知礼节另外,萧衍还亲自刊定zq.n7q.BiZ36了乐曲的教科书,这是跟北魏争夺正统性,宋、齐用的都是汉曲共十六曲,萧衍最后留了十二曲,然后自己创作了新歌。这跟咱们现在的流行歌曲是两个概念哈。在古代,乐礼不分家。

既善钟律,详悉旧事,遂自制定礼乐

就连书法,萧衍也重新制订新秩序,之前南朝公认的最牛书法家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但萧衍觉得大家都去学王羲之曲水流觞、酒后挥毫,不是一件好事。又亲自撰写了《观钟繇书法十二意》、《草书状》、《答陶隐居论书》、《古今书人优劣评》四部书法理论著作去阐述自己的观点,总结出了“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这书法十二意,把钟繇和张芝的地位摆在二王之上,打击了门阀的文化垄断。

还有萧衍还改良了七言诗的风格,之前的七言诗鼻祖是曹植,因为创作难度太高,所以后面就没人学着写了。萧衍亲自出马,搞出了一种“平仄韵互换,抑扬起伏极具美感”的新七言诗,开创南朝一代诗风。后面的唐诗也深受其影响。

在萧衍一己之力的文化深耕下,南梁号称“文物之美,为江左二百年来所仅见”,所谓“自江左以来,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独美于兹”!

就问问大家,萧衍牛不牛?萧衍干得漂亮不漂亮?

但是,萧衍既然这么能干,这么聪明,这么对症下药了,为什么南梁后面会江河日下,并没有实现复兴呢?因为萧衍没有坚持嘛,改换门庭了。要是萧衍一直坚持走这条文化复兴之路,能干出前面那种截断黄河去淹没200里外的寿阳城之事?

萧衍改走什么文化路线了呢?佛学!

那么,有人会问,佛学就不能救国、强国吗?咱只能回答,不一定。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佛法追求普渡众生,小乘佛法则是追求个人修成正果。所以,小乘佛法肯定是不能救国、强国的。而且佛法本身就是在讲觉悟,迷失上百年的南朝能觉悟过来?关键是,全能聪明人萧衍对佛法的理解出现了重大偏差,他把信佛玩成了个人得证大道的面子工程了。

具体的细节和内涵,咱们后面继续深度去剖析。限于篇幅,这里只衷心地希望大家,不要轻易去丢失自己的文化阵地。真的,有时候看着那些满嘴跑火车的只有初中、高中文化的江湖骗子动辄敛财几亿,我是真的为有些人感到悲哀和心痛。

家人们,我们的文化信仰不应该那么廉价,不要觉得有人给你摇头晃脑念几句诗词,就觉得那是文化。真正的文化不是通过哄你开心然后悄无声息薅羊毛的,而是可以帮助大家提升认知、改善人生的。

相关内容

原创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一位威震四方的名将横空出世。他不仅是汉室最忠...
2025-10-08 05:03:55
原创 ...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赤壁之战堪称最精彩的经典战役。当时曹操率领的魏国...
2025-10-08 05:03:53
原创 ...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人民书写的壮丽篇章。从远古的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再...
2025-10-08 05:03:47
汉武帝丞相李蔡被逼自杀,临...
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正在府中处理政务,突然接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
2025-10-08 05:03:45
原创 ...
西汉时期(公元前210年前后),这个强盛王朝共出现过17位皇后。令...
2025-10-08 05:03:18
原创 ...
西汉直臣汲黯:一个敢于直谏的传奇人生 出身显赫的官宦世家 在西汉...
2025-10-08 05:03:15
原创 ...
当我们谈论千古一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中国历史上...
2025-10-08 05:02:53
原创 ...
在民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非凡的女性,她的名字和传奇经历至...
2025-10-08 05:02:19
原创 ...
1924年深秋,北京城风云突变。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联合直系将领冯玉...
2025-10-08 05:02:11

热门资讯

原创 《...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桥段:夷陵之战后,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仓皇逃往白帝城。当陆逊乘胜追击时...
原创 海... 海瑞:明朝官场的一股清流 在中国历史上,海瑞以刚正不阿的清官形象闻名于世。他最为人熟知的事迹,莫过...
原创 “... 刘备智取张鲁:一场充满算计的三方博弈 在三国纷争的历史舞台上,刘备与张鲁之间的较量堪称一出精彩的权谋...
原创 三... 【历史迷雾中的双面国舅:还原真实的董承】 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如同江中卵石,被...
原创 三... 当人们谈论三国时期的智谋奇才时,诸葛亮的名字总是最先被提及。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形象大多...
原创 三... 中国历史上人才济济,如同璀璨星河般闪耀。三国时期更是群英荟萃,涌现出无数运筹帷幄的谋士和统御千军的将...
原创 张... 张学良是民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出身显赫的东北王之子,又是威震一方的军事统帅,更因俊朗的...
清朝为什么能够统治近三百年?主...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似乎先天就具备了数不尽的话题以及讨论性。 再加上它所面对的是华夏...
原创 一... 西汉帝王群像:从开疆拓土到黯然落幕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回顾了西汉前六位皇帝的传奇故事。从善用人...
原创 赵... 《三国演义》中的曹真形象与历史真相的反差》 在《三国演义》的文学世界里,曹真被塑造成一个滑稽的饭桶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