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民国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既是出身显赫的东北王之子,又是威震一方的军事统帅,更因俊朗的外表被誉为民国四大美男之一。这位集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风云人物,曾担任国民革命军陆海空副司令,在民国政坛上举足轻重。
1928年其父张作霖遇害后,张学良继承了庞大的政治军事遗产,麾下数十万东北军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地方武装力量。若没有后来被蒋介石长期软禁的遭遇,手握重兵的他或许能书写更辉煌的人生篇章。
1936年底,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这场兵谏行动获得了全国爱国人士的广泛支持,却也成为张学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事变起因要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全境沦陷,张学良和东北军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据地。
面对日寇侵略,蒋介石政府却采取消极避战政策,将主要精力用于围剿红军。东北军被迫成为蒋介石内战棋盘上的一枚棋子。蒋介石意图借剿共之机消耗东北军实力,但广大东北军将士深知真正的敌人是日本侵略者。在与红军多次交锋后,张学良也意识到红军的顽强战斗力,逐渐认同联共抗日的主张。
然而蒋介石固执己见,1936年亲赴西安督战。在多次劝谏无果后,张学良与杨虎城于12月12日发动兵变,扣押蒋介石。经多方斡旋,事变和平解决。12月25日,张学良不顾众人劝阻,执意护送蒋介石返回南京,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囚禁生涯。
失去统帅的东北军很快分崩离析,仅有少数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起义投诚。即便张学良当时留在西安,手握重兵的他也未必能扭转局势。东北军内部早已出现分裂,少壮派虽主张联共抗日,但部队给养完全依赖国民政府。蒋介石返宁后立即调集40个师进逼陕西,形成大军压境之势。
若选择武力对抗,失去根据地的东北军胜算渺茫。西北军阀马步芳公开拥蒋,新疆盛世才受苏联影响保持中立,阎锡山也无意相助。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绝境下,东北军很可能不战自溃。而选择妥协则可能重蹈杨虎城覆辙——部队被整编,本人被迫流亡。杨虎城后来即因回国抗日遭特务杀害,可见蒋介石对事变主谋的刻骨仇恨。
因此,无论作何选择,张学良都难逃悲惨结局。这位曾经的东北少帅,注定要为其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壮举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