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三国时期的智谋奇才时,诸葛亮的名字总是最先被提及。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熟知的诸葛亮形象大多来自《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作品。小说作为文学创作,难免存在艺术夸张的成分,许多精彩故事其实并非史实。比如借东风这个脍炙人口的典故,就是罗贯中妙笔生花的虚构情节。那么,与诸葛亮同时代的另一位谋士徐庶,他们二人究竟谁更胜一筹呢?
徐庶与诸葛亮生活在同一时代,比起郭嘉、庞统等人,他们之间的比较更具参考价值。有趣的是,关羽和张飞最初对徐庶更为推崇,对诸葛亮却持保留态度,这其中的缘由值得玩味。徐庶出身寒微,年轻时曾为友人报仇雪恨,后来在同伙的掩护下改名换姓,潜心研习儒家经典。在新野时期,正是徐庶将诸葛亮引荐给刘备,成就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 后来因母亲被曹操所掳,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投奔曹营。这段经历经过民间演绎,衍生出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等广为流传的典故,徐庶也因此被奉为孝道典范。不过与诸葛亮相比,徐庶的历史知名度确实稍逊一筹。作为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政治、军事、文学、科技等领域都有卓越建树,他发明的木牛流马、改良的诸葛连弩,以及流传后世的《出师表》,都彰显着其非凡才华。 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小说中的诸葛亮形象被过度神化了。从天赋资质来看,师出同门的徐庶与诸葛亮可谓旗鼓相当。徐庶为人豪爽仗义,虽为文人却毫无迂腐之气,更难得的是还精通武艺。他因不满官场黑暗而仗义出手,这段经历与关羽、张飞的人生轨迹颇为相似,这也是为何他们更亲近徐庶的原因。 相比之下,诸葛亮虽然学富五车,但文人特有的清高气质让他有时显得难以亲近。在刘备阵营中,除了早逝的庞统外,鲜有其他名士能与之比肩。即便如庞统这样的奇才,也因急于证明自己而酿成战略失误,最终命丧落凤坡。 若论谋士的实战成绩,郭嘉堪称三国之最——他短暂的一生未尝败绩。而诸葛亮虽胜多败少,但北伐过程中也遭遇过重大挫折。当然,历史评价从来不是简单的胜负统计,每个谋士都有其独特的闪光点。我们不必执着于比较高低,更应该欣赏他们各具特色的智慧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