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研究安史之乱时,往往将其视为突如其来的黑天鹅事件。毕竟从开元盛世到天宝年间,大唐帝国一直处于扩张态势,长安城内歌舞升平,丝毫看不出衰败迹象。然而短短十余年间,这个强盛王朝为何会迅速走向衰落?
除了众所周知的边将叛乱、对外战争失利等原因,我们不妨从唐朝内部政治斗争的角度来剖析。实际上,安史之乱的祸根早在开元盛世时期就已埋下。
朝堂风云突变:从开明到昏聩
公元712年,唐玄宗在铲除韦后集团和太平公主势力后登基。即位时他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九龄等贤相,朝堂呈现君臣和睦的景象。《旧唐书》记载当时纠之以典刑,明之以礼乐,政治清明。
玄宗对中央官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唐朝沿袭隋朝制度,设立三省六部制,通过权力制衡确保决策科学。唐太宗时期,三省官员多为开国功臣,皇权与相权关系和谐,开创了贞观之治。
但到高宗和武则天时期,陇右贵族把持朝政,皇权受到制约。武则天掌权后大力清洗旧贵族,提拔山东士族,并削弱三省权力。至玄宗时期,三省六部制已形同虚设。玄宗通过设立翰林院等机构,进一步集中皇权。
更关键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使相权对皇权的制约大幅削弱。虽然前期有姚崇、张九龄等贤相辅佐,政治尚能清明,但这种权力结构埋下了隐患。
权臣当道的转折点
张九龄罢相后,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登上相位,朝政开始败坏。他排除异己,使中书门下沦为个人专权的工具。《旧唐书》批评这一时期小人道长,皇权失去制约,宦官势力开始抬头。
虽然玄宗宠信的宦官高力士尚能自律,但其党羽如李辅国等人,后来成为唐朝动乱的祸源。皇权过度集中导致官僚系统腐败,新兴士族无力制衡,旧贵族又被边缘化,最终使中枢机构失去应有作用。
天宝年间的政治崩坏
皇权集中本不一定是坏事,但晚年的玄宗已失去进取心。《旧唐书》记载他宴安骄侈,委政群下,变得独断专行。天宝年间,他无视谏言,频繁对外用兵,虽收复部分疆土,却导致国力损耗、边将坐大。
外戚杨国忠掌权后,一人兼任四十余职,将触角伸向地方。其亲信鲜于仲通在西南战事中屡屡失利,进一步削弱中央权威,最终引发安史之乱。
历史教训的反思
从开元到天宝的剧变表明:失去制衡的皇权必然导致腐败。玄宗改革官制的初衷虽好,但后期缺乏贤相制约,使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得以专权。加上均田制瓦解、边镇势力膨胀等因素,盛唐在二十年间由盛转衰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段历史警示我们:权力制衡机制对王朝长治久安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