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柯文(Paul A. Cohen)在美国波士顿去世,享年91岁。他一生专注于研究中国历史,特别是清朝、中西关系和历史叙述方式。虽然名字不算家喻户晓,但在中国学术界,他的书几乎是必读。
柯文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在中国发现历史》《历史三调》《走过两遍的路》等。他最大胆的观点,是对导师费正清提出的“冲击-回应”理论发起正面挑战。他认为,中国近代史并非完全被西方“撞”出来的,中国本身就有内在变革力量。
他提出“中国中心观”——不把中国看作被动的“回应者”,而是主动的历史创造者。从这个视角出发,他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转型。这种观点在当时的美国学界不太受欢迎,出版也困难重重。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书在中国却大受欢迎,成了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史外文著作”。
用现代语言打开历史,柯文的书为何能打动中国读者?
柯文的作品之所以在中国备受推崇,关键在于他试图“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历史。他不是简单地给出西方评价,而是努力理解中国人为何那样思考、那样选择。
比如《历史三调》这本书,他用“事件”“经历”“神话”三重视角解读义和团运动:一是后人写下的史实,二是当事人的真实感受,三是不同时代如何重新讲述它的“意义”。他指出,义和团并不只是“历史事件”,更是一个时代表达民族情绪的“符号”。
柯文强调,历史不是“谁对谁错”的判决,而是不断被讲述、被重塑的过程。他的研究让我们意识到,历史不只是书本里的“过去”,更是当下集体记忆与现实需求的投射。
他的成长背景也让他更懂得“选择”的价值。柯文出身于美国富裕的犹太家族,本被期待继承家业,却在16岁时坚定地对父母说:“我不想赚钱,我想做点不一样的事。”父亲虽遗憾,但最终选择支持。这个选择自由,也成了柯文一生的底色。
两本中国最爱的书,竟是他在美国最难出版的书
柯文曾说:“我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两本书,是我在美国最难出版的两本。”这两本书就是《在中国发现历史》和《历史三调》。前者挑战了学术界的权威理论,后者则用新的方式重新定义历史叙述。美国不少出版社都认为它们“太不主流”,但在中国却收获巨大反响。
1989年,《在中国发现历史》中文版由中华书局出版。译者林同奇将副标题改为“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下子引爆了中国学界的讨论。这不仅是一本方法论的书,也成为90年代“重新认识中国”的重要起点。
随后出版的《历史三调》更是被誉为“最具冒险性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它不仅获得美国历史学会费正清奖,还在中国学界引发了关于“历史记忆”的一系列讨论。柯文说:“我表面上写的是义和团,实际上是想讨论历史、记忆和叙述之间的关系。”
他晚年常说:“我不需要标签,我只想尽可能像中国人一样理解中国历史。”这句话,或许正是他一生学术追求的最好总结。
总结:
柯文的一生,是一个美国历史学者不断靠近中国历史、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他挑战主流、坚持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参与中国近代史的“再书写”。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不是看它怎么“被改变”,而是看它自己如何“想改变”。这份尊重、这份诚意,才是他作品打动中国读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