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外学者讨论如何让考古遗产“活”起来
创始人
2025-10-08 04:03:23
0

新京报讯(记者陈璐)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约200名来自国内外的考古学者、相关领域专家、世界遗产地代表及社会公众展开深度对话,探讨考古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的未来之路。

9月22日,2025北京文化论坛“保护传承: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平行论坛“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可持续发展”专业沙龙在首都博物馆举办。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沙龙对话环节,6位国内外专家围绕考古遗产的价值挖掘、阐释方式、公众参与以及可持续活化利用等议题分享见解,并结合斋浦尔、良渚、琉璃河等国内外典型案例展开叙述,为考古遗产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视角和前瞻性思路。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研究馆员、田野考古研究所所长田伟,从地缘政治和资源控制的独特视角,揭示了召公封燕背后更深层的历史动因。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星堆研究院学术院长孙华则通过近年周原与琉璃河遗址的重大考古发现,论证了“宗周”与“燕都”的等级、布局、结构差异,让观众对中国西周早期的都邑体系有了更为立体和清晰的认识。

9月22日,首都博物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外国嘉宾参观牛头纹带盖伯矩鬲。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印度全国委员会主席莉玛·胡贾(Rima Hooja)以斋浦尔和拜拉特为例,向观众阐述了考古遗产价值阐释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阐明遗产保护是推动区域发展、安居乐业和环境可持续的重要力量。

讨论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故宫博物院考古部、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共同签署协议,宣布成立“琉璃河遗址考古研究联盟”,该联盟的建立将整合国内顶尖学术力量,深入推进琉璃河遗址的系统性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工作。

编辑 张磊

校对 贾宁

相关内容

原创 ...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之际,一位威震四方的名将横空出世。他不仅是汉室最忠...
2025-10-08 05:03:55
原创 ...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赤壁之战堪称最精彩的经典战役。当时曹操率领的魏国...
2025-10-08 05:03:53
原创 ...
中国历史就是一部人民书写的壮丽篇章。从远古的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再...
2025-10-08 05:03:47
汉武帝丞相李蔡被逼自杀,临...
公元前118年,丞相李蔡正在府中处理政务,突然接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
2025-10-08 05:03:45
原创 ...
西汉时期(公元前210年前后),这个强盛王朝共出现过17位皇后。令...
2025-10-08 05:03:18
原创 ...
西汉直臣汲黯:一个敢于直谏的传奇人生 出身显赫的官宦世家 在西汉...
2025-10-08 05:03:15
原创 ...
当我们谈论千古一帝这个至高无上的称号时,脑海中总会浮现出中国历史上...
2025-10-08 05:02:53
原创 ...
在民国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有一位非凡的女性,她的名字和传奇经历至...
2025-10-08 05:02:19
原创 ...
1924年深秋,北京城风云突变。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联合直系将领冯玉...
2025-10-08 05:02:11

热门资讯

原创 长... 长平之战:赵国战略失误与秦国决定性胜利 若您对历史故事感兴趣,欢迎点击右上角“关注”按钮,我们将...
原创 战... 战国名将李牧的制胜秘诀 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能屡次击败强大的秦军?除了他过人的军事才...
原创 战... 战国风云中的小国力量:宋、越、中山三国实力解析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诸侯争霸的精彩篇章。在这个大舞台...
原创 日... 历史回望:抗战后日本侨民的返乡之路 在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中,日本政府曾大力鼓动本国百姓前往中国占...
原创 周... 在我国先秦时代,天命观念如同空气般弥漫在社会各个层面。当时的统治者们深谙此道,他们借助民众对天命的敬...
原创 第... 1941年12月,中国战场硝烟再起。日军调集十万余精锐部队,在凛冽寒风中向长沙城扑来,发动了侵华战争...
秦国的称霸天下离不开这几个人的... 【秦国统一之路:六代雄主的接力征程】 秦国能一统天下的伟业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六代明君贤臣的持续奋...
原创 民...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各地豪强并起,其中以四境之王最为著名:坐镇东北的张作霖、雄踞西北的冯玉祥、掌控东南...
原创 美... 美国百年国运:当超级大国遇上打不死的东方巨龙 回顾美国近现代史,简直是一部开挂的逆袭剧本。这个曾经的...
原创 四...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人口迁移始终如影随形。从远古时期为躲避自然灾害而迁徙,到战争年代为求生存的背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