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清朝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狩猎途中突发疾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次年正月,十四岁的顺治帝福临正式亲政,随即以谋逆大罪清算多尔衮,不仅剥夺其所有封号,抄没家产,更将其统领的正白旗收归皇帝直接管辖。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年仅二十四岁的福临因天花驾崩。临终前,他颁布罪己诏列举十四项过失,并指定年仅六岁零三个月的皇三子玄烨(虚岁八岁)继位,同时任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要求他们保翊幼主,佐理朝政。这四位重臣由此开创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四大臣辅政时期,史称四辅政大臣。
四位辅政大臣皆出身显赫:索尼来自满洲正黄旗,精通满、蒙、汉三种文字,早年追随努尔哈赤担任一等侍卫,深得皇太极信任,长期担任吏部启心郎,每日在内院值班,获三等男爵位。遏必隆系镶黄旗人,其父是开国功臣弘毅公额亦都,母亲为和硕公主,初承袭一等子爵,后因故被削爵,又因军功复授三等骑都尉。鳌拜同样出自镶黄旗,是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以勇猛善战著称,战功赫赫,任护军统领,封三等子爵,获巴图鲁勇号。苏克萨哈则来自正白旗,其父苏纳娶努尔哈赤第六女为妻,获额驸尊称,本人以军功授三等轻车都尉。 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位大臣在入关前官职并不显赫,之所以能跃升为辅政重臣,关键在于他们对皇太极和顺治帝的绝对忠诚。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后,在激烈的继位之争中,索尼、鳌拜等八位两黄旗大臣曾秘密会盟,誓死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当多尔衮一派试图夺位时,他们甚至调集精锐部队包围议政大殿,以武力胁迫必须立皇子为帝。最终促成六岁的福临继位,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摄政的妥协方案。 多尔衮摄政期间,索尼等人因坚持效忠幼主而遭受残酷打压:索尼被革除所有官职,流放盛京守陵;鳌拜两次被判死罪,靠赎金免死;遏必隆被抄没半数家产。正因这些大臣在关键时刻力保皇统,顺治亲政后立即予以重用:索尼晋一等伯,总管内务府;鳌拜晋二等公,任领侍卫内大臣;遏必隆复职晋一等公。苏克萨哈则因揭发多尔衮逆谋有功,获封二等子,加太子太保衔。 为避免亲王摄政威胁皇权,顺治在遗诏中特别强调: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伊等皆勋旧重臣,朕以腹心寄托。辅政期间,四大臣推行多项重要政策:在吏治方面严惩贪腐,规定民生之安危,由于吏治之清浊;经济上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对劝垦有功官员加官进爵;赋税方面实施轻徭薄赋,八年内蠲免钱粮达174次;最具历史意义的更名田政策,将明代藩王土地直接授予原耕作者,承认了明末农民战争的部分成果。 军事上,辅政大臣采取灵活策略:一方面剿灭南明永历政权和夔东十三家军,完成全国统一;另一方面对台湾郑经政权以招抚为主,仅三年就招降郑氏将领三千余人、军民十余万。同时逐步放宽严厉的迁海令,允许沿海居民恢复捕鱼生计。 但辅政大臣对江南士绅采取高压政策,制造了著名的奏销案。因江南赋税拖欠严重,顺治十八年严查抗粮士绅,仅苏松常镇四府就处分士绅13517名,连状元徐元文、探花叶方霭都遭贬谪,酿成探花不值一文钱的千古奇谈。这些政策既体现了辅政时期恢复发展经济的努力,也反映出满清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防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