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打响之际,原本仅有两万兵力的红军经过改编成为八路军,在浴血奋战中不断发展壮大。令人惊叹的是,到抗战胜利时,这支队伍已扩充至120万之众,最终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坚力量。然而回溯到1934年10月长征开始之时,中央苏区同样留下了两万红军留守部队,为何这支规模相当的部队却未能守住革命根据地呢?
作为当时中央苏区红军的主要负责人,陈毅晚年谈及这段历史时仍难掩遗憾之情。 他坦言,如果当时采纳他的作战方案,这两万红军配合地方游击队不仅能够守住瑞金,甚至能在苏区创造辉煌战绩。在回忆录中,陈毅详细还原了当时的战略分歧:当时苏区仅剩红军二十四师这支主力部队,以及若干地方独立团。项英主张将所有地方武装整编为七个团,与二十四师的三个团组成十个团的规模。他乐观地认为:这样就能歼灭敌人一个整编师。但陈毅坚决反对这种集中作战的思路,他当面提出异议:这种打法行不通!应该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到各个县区开展游击战。他甚至连二十四师的三个团也主张分散使用。可惜这些建议都未被采纳。 直到战局急转直下,项英才勉强同意分散作战,但战机已然贻误。陈毅在最后时刻仍坚持拟定了作战指示,提出两大关键策略:第一,必须实施彻底的分散游击战术。面对敌军重兵压境,只有将部队分解为小股作战单位,与群众紧密配合,依托山区地形开展伏击战。战士们要隐蔽行动,避免暴露在村庄中,必要时甚至要栖身山洞,搭建临时窝棚。第二,要夺取自首大队控制权。敌军进入苏区后实施怀柔政策,以发放自新证为诱饵,诱骗群众自首,并借此搜捕地下党员。陈毅提出派可靠同志打入自首大队担任领导,这样既能保护群众,又能积蓄革命力量。 此外,陈毅还制定了细致的统战策略:通过送粮送物争取地方势力支持;对地主阶级采取分化政策,警告其不得作恶,承诺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些灵活机动的策略既能保存实力,又能利用敌人内部矛盾。可惜这些富有远见的建议未被及时采纳。待项英部分接受时,苏区大部分地区已失去联系,最终只有瑞金、会昌、于都三县得以实施。瑞金游击队在钟得胜带领下,严格执行分散游击方针,成为苏区仅存的革命火种。 陈毅算过一笔账:若每个县保留二三百人的游击武装,整个苏区就能集结上万人的游击力量,规模甚至超过抗战初期的八路军。从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到次年2月苏区陷落,这四个月本可力挽狂澜。可惜优柔寡断导致士气涣散,最终错失良机。历史证明,陈毅提出的游击战术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高度契合。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十大元帅》一书详细记载了这段历史,该书曾荣登军事类畅销榜榜首,让后人得以了解陈毅卓越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