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重臣左宗棠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不仅成功收复新疆,更在危难时刻力保江山社稷,是当时朝廷的中流砥柱。然而这位功勋卓著的大臣去世时,却引发了一场出人意料的争议——朝廷上下竟为他的谥号争论不休,迟迟无法定夺。
1885年秋日的福州城,落叶纷飞。74岁的左宗棠已缠绵病榻多时。这位曾率领铁骑驰骋西北的沙场老将,如今连说话都显得十分吃力。在他病床前,是一群日夜守候的幕僚和侍从。9月5日黎明时分,左宗棠突然睁开双眼,嘴唇微微颤动。贴身侍从急忙俯身倾听,只听见他气若游丝地吐出几个字:国家...还有...话音未落,这位为清廷鞠躬尽瘁的老臣便永远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至紫禁城,朝野震动。当时正在用早膳的慈禧太后听闻此讯,手中的象牙筷啪嗒一声跌落在地。她沉默良久,眼中泛起泪光,喃喃道:左爱卿走了,朝廷又折了一根顶梁柱啊。在那个内忧外患的年代,像左宗棠这样既能运筹帷幄又能治国安邦的全才实属罕见。他不仅收复了新疆这片广袤疆土,还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臣离世,朝廷自然要给予最高规格的哀荣。
说到谥号,现代人或许觉得不过是个虚名。但在古代,这可是关乎一个人一生功过评定的头等大事。礼部官员接到拟定谥号的任务后,立即着手查阅典籍。按照规制,谥号需综合考量逝者的功业、品德与政绩。像左宗棠这样文武双全的重臣,既要体现其赫赫战功,又要彰显其治国才能,还要符合其高尚品格,着实让礼部官员们伤透了脑筋。
主持此事的礼部侍郎王文韶为此愁白了头。他召集了十余名饱学之士,在礼部大堂内连续数日挑灯夜战。左大人征战沙场、收复疆土,功绩堪比汉代名将卫青、霍去病,用'武'字如何?一位年轻官员提议。但立即有老臣反驳:不妥!左大人不仅精通兵法,还擅长诗文,更创办洋务,实乃文武全才。单用'武'字,未免有失偏颇。经过反复推敲,众人最终达成共识:以文字起头。在谥法中,文字内涵丰富,既可指学识渊博,也可指治国有方,更可指品德高尚。至于第二个字,大家想到了忠字。左宗棠一生忠君爱国,文忠二字似乎颇为贴切。
然而当王文韶满怀信心地将文忠这个方案呈报慈禧太后时,却遭到了否决。太后认为忠字太过普通,难以匹配左宗棠的卓越功绩。礼部官员们只得重新商议,又提出了文恭,但慈禧认为此字太过温和;第三次提出文毅,太后仍不满意;第四次建议文烈时,更是惹得龙颜大怒,认为此字只适用于战死沙场的将领。
连续四次被驳回,礼部官员们几乎陷入绝望。王文韶在府中来回踱步,突然想起一位奇人——七品小官许庚身。此人虽官职卑微,却以博学多才闻名朝野,据说能将《资治通鉴》倒背如流。王文韶亲自登门求教,在许庚身的简陋宅院中,这位饱学之士沉思片刻,突然眼前一亮:不如用'文襄'如何?
王文韶闻言拍案叫绝。襄字在谥法中意为因事有功,专指那些因重大功绩而名垂青史的人物。历史上获此谥号者,如春秋时期的宋襄公、晋文公重耳,都是成就非凡的明君贤臣。更妙的是,清朝开国功臣多尔衮、乾隆朝名臣阿桂等也都获此谥号,都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全才。许庚身进一步解释道:左公收复新疆,正是'因事有功';兴办洋务,可谓'有德于民'。'文襄'二字,再恰当不过。
当文襄这个建议呈报慈禧时,终于获得了首肯。消息传出,朝野上下一致称善。左宗棠的家人和旧部闻讯,无不感动落泪。要知道,在清朝二百余年的历史中,能获此殊荣的大臣屈指可数。
颇具深意的是,左宗棠生前对这些虚名并不在意。他曾对部下坦言:我这一生,不求青史留名,但求无愧于心。然而历史往往如此,越是淡泊名利之人,反而越能赢得后世敬仰。
从左宗棠逝世到谥号最终确定,历时近一个月。这场关于两个字的争论,表面上是为一位重臣定谥,实则是在为一个时代作结。左宗棠的离世,标志着晚清最后一批中兴名臣的凋零。二十七年之后,大清王朝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如今看来,为两个字的谥号如此大费周章似乎有些小题大做。但在那个时代,这两个字承载的不仅是对个人一生的评价,更是朝廷对功臣的态度,以及中华文化中盖棺定论的传统。左宗棠最终获得文襄的谥号,既是对他个人的最高褒奖,也表明即便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朝廷对真正的人才仍保持着应有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