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盛行隆重的丧葬传统。人们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因此会为逝者举办盛大的葬礼仪式,随葬品中常包含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有些权贵甚至会让妻妾殉葬。这种风气在帝王阶层尤为突出——历代皇帝的陵墓都经过精心规划,墓室内部装饰奢华,陪葬的奇珍异宝不计其数。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即便知道盗掘皇陵风险极大,但在巨额财富的诱惑下,仍有许多亡命之徒铤而走险。
为了保护皇陵安全,历代皇帝都会设立专门的守陵队伍。这些守陵人不仅要日夜巡逻戒备,还要负责陵墓的日常清洁和祭品更换。虽然这是皇帝下达的命令,但令人惊讶的是,即便清朝灭亡已107年,至今仍有守陵人在坚守岗位。那么,究竟是谁在维持这支特殊的队伍呢?
古籍《延安府》中有敬祖方能兴家的记载,体现了古人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清朝入关后,皇室从八旗子弟中选拔守陵人,并将这一职责设为世袭制——父死子继,代代相传。1912年溥仪退位时,在《清室优待条件》中特别保留了守护皇陵的权利。然而在那个动荡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根本无暇顾及陵墓保护。最终只象征性派了几个人做简单维护,导致许多皇陵遭到严重破坏。
盗墓贼对皇陵的觊觎从未停止。特别是慈禧太后陵墓中随葬的稀世珍宝,更成为盗墓者眼中的肥肉。1928年,军阀孙殿英抓住时局混乱之机,用炸药炸开清东陵地宫,将乾隆和慈禧陵墓洗劫一空,酿成震惊中外的东陵盗宝案。
溥仪闻讯后悲愤交加,立即致电蒋介石要求严惩盗墓者。但孙殿英早已将盗得的珍宝四处打点,连蒋介石也收受了贿赂。最终这起恶性盗墓案不了了之,孙殿英逍遥法外。国民政府虽派人整理陵园,但只是做表面文章。
在官方无力保护的情况下,一些清朝遗民自发组织起来守护皇陵。原先的八旗守陵人后裔逐渐形成守陵村落,他们在此安家、繁衍生息。这些自愿守陵的人没有薪酬,还要自掏腰包维护陵墓,主要靠务农维持生计,过着清贫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清东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坚守数十年的守陵人终于获得正式编制,开始领取国家发放的工资。如今111年过去,他们的子孙依然守护着这片土地。最初的守陵职责已演变为对家园的守护,这段跨越世纪的坚守,见证了一个特殊群体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