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误以为罗成和罗士信是同一个人,或者认为罗成是以罗士信为原型塑造的。但仔细考察历史记载就会发现,这两个人物的结局存在明显差异:在《说唐》等演义小说里,罗成和罗士信都因李建成、李元吉的陷害而死;而真实历史上的罗士信,却是在洺水城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当时指挥这场战役的正是后来成为唐太宗的李世民。
在民间流传的隋唐故事中,经常能看到罗成字士信的说法。这其实反映了古代的一种文化传统——人们更习惯用字来称呼德高望重的人物。比如瓦岗军的几位名将:秦琼字叔宝、徐世勣字懋功,史书上就多用他们的字来记载。不过像王伯当、单雄信这些人物,史书并未明确记载他们的本名,而小说中出现的王勇、单通等名字,更是缺乏历史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没有记载罗士信的本名。这种记载方式体现了史家对忠义之士的敬重。与小说描写不同,历史上的罗士信并非燕郡王罗艺之子,而是秦琼的得力助手。他最初在张须陀麾下效力,这位齐郡通守每次冲锋陷阵时,罗士信都会紧随其后担任副将。隋炀帝曾专门派使者慰问张须陀部队,还命画工绘制战阵图,将张须陀与罗士信并列表彰。
当时秦琼也在张须陀军中,由于战功卓著已升任正六品建节尉。在与瓦岗军的大海寺之战中,张须陀居中指挥,左右两翼分别由秦琼和罗士信率领,三员猛将的长槊所向披靡。当张须陀突围后发现两位爱将仍被翟让、单雄信等人围困,立即率军回援。据《隋书》记载,这场战斗异常惨烈,张须陀在反复冲杀后力竭殉国,时年五十二岁,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
小说中罗成惨死的桥段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罗士信的牺牲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在唐朝初年,刘黑闼起兵反唐,自称汉东王,屡次击败唐军。李世民亲征时,先派秦琼击退刘黑闼,却犯下致命错误——将驻守洺水城的王君廓调离,改派罗士信率区区二百人守城。当时正值严冬,罗士信在冰天雪地中孤军奋战八昼夜,终因援军迟迟不至而被俘牺牲。
这场战役暴露了李世民指挥上的重大失误。虽然他后来反败为胜,但罗士信的死已成定局。有史学家推测,李世民此举可能暗含政治考量,毕竟罗士信作为秦琼旧部,在军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觑。无论如何,罗士信以二十三岁的年纪壮烈殉国,用生命谱写了唐初最悲壮的英雄史诗,而他与李世民之间的这段公案,也将永远留待后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