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晚清时期最会忽悠的人物,康有为绝对能拔得头筹。在中学历史课本里,康有为被塑造成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不过,这种说法更多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做的简化处理,真实的历史远比教科书上写的复杂得多。
康有为本质上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可惜他眼高手低,最终落得流亡海外的下场。虽然他曾获得光绪皇帝的一次召见,但之后却再未受到重用。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我们细细探究。
1、被神化的康圣人
康有为对挽救国家危亡其实兴趣不大,他更热衷的是谋取官职。客观评价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文笔上——写文章确实有两把刷子,但思想深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相当欠缺。这就像现在社会上那些能说会道却缺乏真才实学的人一样。
甲午战败后,整个清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地方士绅,都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失去特权地位,士绅则害怕朝廷垮台后财产不保。在这种背景下,变法成了精英阶层的普遍共识。不过普通百姓大多不识字,对这些国家大事漠不关心。
康有为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他利用出色的文笔不断造势,把自己包装成学术宗师,还成立了强学会扩大影响力。在民间,他更是获得了康圣人的美誉。说句题外话,就凭这份包装能力,康有为要是在江湖上混,绝对是个骗术高手。
2、君臣会面的真相
当时的光绪帝正处于求贤若渴的状态。这位年轻皇帝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渴望亲政,另一方面实权却牢牢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甲午战争时,光绪本想借机树立威信,结果战事更加不利。现在推行变法,他希望能借此培植自己的势力。
听闻康有为的名声后,光绪决定召见他。然而经过一番交谈,光绪只给了康有为一个五品闲职,之后再无下文。这让康有为大失所望——他原本幻想能像古代明君贤臣的故事那样,被光绪奉为座上宾,委以军机大臣的重任。
那么问题来了:求贤若渴的光绪为何不重用这位康圣人?年少时我也以为是慈禧阻挠,后来才明白真相并非如此。
当时光绪召集了多位重臣一起接见康有为,详细询问变法方略。越是重大的改革,细节就越关键。就像我筹划海外投资公司时,每个细节都关乎真金白银的得失。
康有为在面圣时滔滔不绝,说的都是些大而空的理论。问到具体实施方案就支支吾吾。更离谱的是,他建议光绪通过诛杀一二品大员来推行新政,还提议将维新派全部提拔、守旧派统统罢免。稍有从政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建议简直异想天开。
当讨论到财政、人事等具体制度时,康有为更是语焉不详。显然他对如何建设新制度毫无系统规划。至此,光绪对这位圣人彻底失望了。
3、历史给出的答案
光绪不重用康有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除了夸夸其谈和忽悠人的本事外,这位康圣人对治国理政一窍不通。面对国家存亡的关键时刻,光绪自然要找真正能办实事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说漂亮话的空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