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最倒霉的官职:团练副使的辛酸史
在北宋官场,大多数人都渴望升官发财,但有一个官职却让人避之不及。这个职位听起来并不难听,但实际上既没有实权,也没有地位,甚至连俸禄都没有。可以说,谁当上这个官,谁就要倒大霉。这个职位就是——团练副使。那么,团练副使到底是什么官?又有哪些名人被迫担任过这个倒霉的职务呢?
一、团练副使的起源与职责
团练副使原本是团练使的副手,最早叫“团练守捉副使”,设立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758年)。当时天下大乱,地方治安混乱,朝廷便设立团练守捉使和团练副使,负责维护地方秩序。起初,这个职位权力不小,大的团练副使能管几个州,甚至十几个州。比如唐代宗时期,衡州就设有“湖南都团练守捉观察处置使”,负责管理衡州、潭州、道州、邵州和永州五个州的治安。
即便到了唐朝末年及五代十国时期,团练副使的地位仍然不低,通常只有立下战功的人才能担任。比如895年,杨行密的部将柴再用因击退朱温的军队,被封为寿州团练副使;958年,南唐官员周晖因表现突出,被后周世宗封为莱州团练副使。然而,团练副使的地位逐渐下滑,后周世宗甚至将其定为从六品,地位大不如前。
二、北宋时期的团练副使:彻底沦为“三无”官职
到了北宋,团练副使的地位跌入谷底。北宋沿用了五代的官制,保留了团练副使这个职位,但为了防止地方割据,同时推行“重文轻武”政策,朝廷彻底剥夺了这个职位的实权,使其成为“三无”官职——无实权、无固定编制、无固定驻地,仅仅是一个虚衔,主要用于安置武将或贬谪官员。从此,“团练副使”成了官员被贬的标志,谁被派去当这个官,就意味着谁在政治上失势了。
更惨的是,团练副使连俸禄都没有!1079年,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朝廷名义上给他安了个“水部员外郎”和“黄州团练副使”的头衔,但实际上他被软禁在黄州,不准参与任何政务。在黄州期间,苏轼生活困顿,只能靠“水部员外郎”这个虚职领取一点微薄的补贴,勉强维持生计。另一位被贬的官员王禹偁也曾悲叹:“左宦无俸禄,奉亲乏甘鲜。”意思是自己被贬后连俸禄都没有,连孝敬父母的饭菜都买不起,可见这个官职有多惨。
三、那些倒霉的团练副使们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名人被迫当过这个倒霉的官职呢?最著名的就是苏轼。他在黄州当了三年多的团练副使,后来又被调到汝州,但还没到任,朝廷又改任他别职。宋哲宗即位后,他再次被贬,直到宋徽宗上台才被平反,最后被任命为廉州、舒州团练副使,并在永州任职。舒州团练副使,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官职。
除了苏轼,北宋初年的文学家王禹偁也是团练副使的“受害者”。他才华横溢,深受宋太宗赏识,但因性格耿直,多次得罪权贵,最终在991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后来又改任解州团练副使。在北宋,除了团练副使,副节度使和州司马也是常见的贬官职位,但团练副使无疑是最惨的一个。
结语
团练副使这个职位,从唐朝的实权官职,到北宋的“三无”虚衔,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对于被贬的官员来说,它不仅意味着政治生涯的终结,还意味着生活的困顿。难怪北宋的官员们一听到“团练副使”四个字,都会避之唯恐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