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改革家。他年轻时对法家学说特别着迷,尤其擅长研究刑名之学。后来他投奔到魏国丞相公叔痤门下,担任中庶子一职。有意思的是,公叔痤临终前特意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可惜魏惠王并没有重用他。于是商鞅辗转来到秦国,通过讨好秦孝公的宠臣景监,终于获得了面见国君的机会。在觐见时,他提出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策略,深得秦孝公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左庶长,全权负责变法事宜。
变法刚开始时阻力重重,特别是遭到以太子为首的贵族集团的强烈反对。当时新法明确规定杀人者死,可贵族祝欢犯下命案后,竟然躲进太子宫中寻求庇护。面对权贵的阻挠,商鞅毫不退让,坚持依法处死了祝欢。这一举动虽然维护了法律的威严,但也让太子怀恨在心,为日后埋下了祸根。经过十年变法,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国家实力大幅提升。商鞅的声望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时有人劝他急流勇退,归还封地以免后患,可惜商鞅没有采纳这个明智的建议。
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继位成为秦惠王。新君即位不久,与商鞅有过节的公子虔等人就诬告他谋反。在谗言蛊惑下,秦惠王下令通缉商鞅。商鞅仓皇出逃,先是跑到边境,后又逃往魏国。但魏国人记恨他曾经率秦军攻打魏国,拒绝提供庇护。最终商鞅在郑邑池被秦军围捕杀害。更残忍的是,秦惠王为了杀一儆百,不仅将他的尸体车裂示众,还诛灭了他的全族。一代改革家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实在令人唏嘘。商鞅将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变法事业,却因触犯权贵利益而招致杀身之祸。
对于商鞅的功过是非,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锐意改革的先驱,也有人批评他手段过于严苛。不知道各位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