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光绪帝临终前的悲愤,得先回望他被囚禁的十年。1898年,光绪帝支持戊戌变法,试图通过革新制度挽救濒临崩溃的清朝。可变法仅持续103天,就被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镇压,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此后,光绪帝被慈禧软禁在瀛台,名为皇帝,实为囚徒。他失去了所有权力,连见亲信大臣都要经过慈禧批准,日常饮食、起居都被严密监视,甚至连冬天取暖的炭火都时常被克扣,十年间过着屈辱又孤独的生活。
瀛台的日子,是光绪帝一生的煎熬。他曾在涵元殿的墙壁上写下“朕不愿为亡国之君”,以此明志,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清朝在慈禧的统治下愈发腐朽。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带着光绪帝仓皇西逃,临走前还下令处死了光绪帝最爱的珍妃。珍妃的死,成了光绪帝心中永远的痛,也让他对慈禧的怨恨达到了顶点。回京后,光绪帝的身体越来越差,长期的精神压抑与恶劣的生活条件,让他患上了多种疾病,可慈禧却不准太医好好诊治,甚至暗中限制他的用药,任由他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也病重,躺在颐和园的病榻上。此时的光绪帝,身体已濒临崩溃,但他心中仍存一丝希望——他盼着慈禧先自己一步去世,这样他就能重新执掌政权,继续推行变法,挽救大清。可他不知道,慈禧早已做好了安排,甚至可能暗中对他下了毒手。据后来的考古研究发现,光绪帝的头发中含有大量砒霜,证实他是被人下毒害死的。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或许已察觉到危险,却无力反抗,只能在绝望中等待死亡的降临。
11月14日这天,光绪帝的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他知道自己撑不了多久了,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清的未来,以及对袁世凯的仇恨。当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表面答应支持光绪帝,暗中却向慈禧告密,导致变法失败,自己也被软禁。这份背叛,光绪帝记了十年,从未忘记。他拼尽最后力气,让人去传醇亲王载沣入宫——载沣不仅是他的亲弟弟,还是慈禧刚刚指定的摄政王,即将辅佐年幼的溥仪登基,掌握清朝的实际权力。
载沣接到消息后,马不停蹄地赶到瀛台。此时的光绪帝,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只能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嘱咐载沣:“一定要……杀了袁世凯……他……背叛朕……背叛大清……不除他……大清……必亡……”说着,他又一次激动起来,牙齿咬得咯咯作响,原本就受伤的牙龈再次流血,甚至有几颗碎牙被吐了出来。载沣看着哥哥痛苦的模样,心中又悲又愤,含泪答应下来:“臣弟记住了,一定不会放过袁世凯!”得到弟弟的承诺,光绪帝才缓缓闭上眼,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充满遗憾的世界。
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病逝了。按照她的遗命,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改元宣统,载沣担任摄政王,主持朝政。载沣掌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兑现对光绪帝的承诺,除掉袁世凯。他联合部分宗室大臣,准备以“足疾”为由,罢免袁世凯的官职,再找机会将其处死。可袁世凯在朝中经营多年,势力庞大,还有不少大臣为他求情,甚至有人警告载沣,若杀了袁世凯,可能会引发军队哗变。载沣性格软弱,缺乏政治魄力,最终只敢罢免了袁世凯的官职,让他回河南老家“养病”,没能彻底除掉他。
光绪帝的遗愿,终究没能实现。而袁世凯也没有就此沉寂,他在河南老家暗中联络旧部,等待东山再起的机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摇摇欲坠。载沣无力镇压革命,只能重新启用袁世凯,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赋予他军政大权。袁世凯掌权后,一面逼迫溥仪退位,一面与革命党谈判,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后来还妄图复辟帝制,登基称帝。若光绪帝泉下有知,看到自己最痛恨的人篡夺了大清的江山,不知会何等悲愤。
回顾光绪帝的一生,他是清朝最具悲剧色彩的皇帝之一。他有变法图强的志向,却生不逢时,受制于慈禧,最终落得被软禁、被毒杀的下场。临终前咬碎牙齿的悲愤,以及对载沣的嘱托,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整个清朝走向灭亡的缩影。他渴望挽救大清,却无力改变命运;他痛恨袁世凯的背叛,却没能亲眼看到仇人被惩处。而载沣没能完成哥哥的遗愿,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更间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的逼迫下,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正式灭亡。光绪帝毕生守护的大清,终究还是亡在了他最痛恨的人手中。如今,瀛台的涵元殿早已物是人非,只剩下冰冷的宫殿,诉说着光绪帝的悲剧人生。他临终前的悲愤与嘱托,也成了一段历史的遗憾,提醒着后人:一个国家若因内部腐朽、权力斗争而失去革新的机会,终将被时代抛弃;而个人的志向与抱负,若缺乏足够的力量支撑,也只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化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