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
一位从监狱走出的帝王,将西汉王朝推向鼎盛。他完善法制、降服匈奴、安定民生,却在历史长河中鲜为人知。刘病已——这位被后世尊称为汉宣帝的君主,为何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91年的长安城阴云密布。汉武帝宠臣江充诬告太子刘据施行巫蛊之术,引发血腥政变。太子兵败自刎,卫子夫皇后含恨自尽。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尚在襁褓中的皇曾孙刘病已神秘消失,成为这场灭门惨案中唯一的幸存者。
这个不满周岁的婴儿被秘密关押在廷尉大牢。在充斥着死亡气息的囚室里,廷尉官员丙吉暗中安排两名女囚照料。没有锦衣玉食,只有阴暗潮湿的牢房和轮流哺乳的囚犯。谁又能想到,这个在死囚堆里挣扎求生的婴孩,日后会成为一代明君?
五年后政局渐稳,刘病已作为罪臣之后获赦,被送往掖庭由张贺抚养。这位曾侍奉过汉武帝姐姐的老臣,以平民方式教导这位落难皇孙。在简朴的生活环境中,刘病已学会读书写字,更早早懂得谨言慎行的处世之道。
没有名师教导,没有奢华享受。他吃着粗茶淡饭,过着与平民无异的童年。外人难以想象,这个看似普通的少年,日后会执掌帝国权柄。但刘病已始终记得牢狱的阴冷,更铭记张贺的教诲:只要活着,就有翻身之日。
十七岁那年,命运迎来转机。权臣霍光为继嗣之事发愁,在众多候选人中,他偏偏选中了这个牢狱皇子。不是因其才华出众,而是看中他懂得隐忍的品格。
公元前74年,刘病已登基称帝,改元本始,史称汉宣帝。登基当晚,他做的第一件事不是颁布新政,而是秘密召见恩人张贺,行跪拜大礼。这一刻,他既铭记出身,更明白重任在肩。
即位初期,朝政大权尽归霍光。刘病已深知,稍有不慎就会重蹈祖父覆辙。在选择皇后时,他坚持立平民出身的许平君,拒绝霍光之女,首次展现出政治主见。
可惜好景不长,许皇后三年后离奇中毒身亡,幕后黑手指向霍家。刘病痛欲绝的皇帝选择隐忍,等待反击时机。与此同时,他着手整顿司法,平反冤狱近百起,其中丙吉荐杜周案成为廉政典范,赢得明君断狱的美誉。
对外策略上,他延续张骞开拓的西域政策,采取分化瓦解之策。不主动开战,而是切断匈奴粮道,支援乌孙,最终促使呼韩邪单于归顺,为百年汉匈战争画上句点。
至此,西汉进入昭宣中兴的黄金时代:官吏清廉、边疆安定、百姓富足。这一盛世的缔造者,却始终低调务实。
面对霍氏集团的威胁,刘病已展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他耗时三年逐步削权:先收内务,再夺兵权,最后彻底清算。整个过程波澜不惊,却滴水不漏。
他大刀阔斧改革官僚体系,重用寒门贤才,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用人制度。创设巡查制度监督地方,修订《九章律》减轻刑罚。这些改革不事张扬,却让百姓真切感受到政通人和。
经济上延续文景之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减税赋、兴商贸。在西域用兵讲究策略,采用分兵截粮的战术助乌孙大败匈奴,确保丝路畅通。当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时,他改送文化使者,以柔化刚。
这样一个缔造盛世的明君,为何史书着墨不多?首先,其登基过程缺乏戏剧性;其次,施政风格稳健务实,缺少轰动性事件;再者,刘病已之名不够威严,不利传播;加之其政绩多体现在制度层面,难以艺术化呈现;最后,后世君主平庸,削弱了对其功绩的延续性认知。
在教科书叙事中,他常被简化为巩固武帝政策的守成之君。但细究其治绩:法制比武帝完善、边疆比武帝稳固、治理更贴近现代理念。这位缝补帝国裂痕的实干家,或许正是最被低估的盛世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