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堪称曹操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决定天下格局的战役中,曹操率领的北方大军被孙刘联军打得溃不成军,折损过半兵力。这场惨败不仅彻底粉碎了曹操统一天下的梦想,更让整个曹营笼罩在沉重的失败阴霾中。战后,曹操悲痛欲绝,仰天长叹: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言下之意,若他最倚重的谋士郭嘉尚在,即便不能取胜,也绝不会败得如此惨烈。
这位让曹操念念不忘的郭嘉,究竟是何方神圣?郭嘉,字奉孝,出身于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是曹操麾下最富传奇色彩的谋士。他不仅深谙人性弱点,更擅长洞悉人心,往往能精准预判对手的心理动向,为曹操提供极具前瞻性的战略建议。在一次次军事行动中,郭嘉屡献奇谋,助曹操立下赫赫战功,逐渐成为曹操最信任的智囊。
在曹操集团内部,郭嘉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虽然官职仅是军师祭酒,但其影响力已直逼首席军师荀攸。曹操甚至有意在自己百年之后,将托孤重任交付于他。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这位年轻才俊迟早会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然而天妒英才,公元207年,年仅38岁的郭嘉因纵欲过度英年早逝,给曹操集团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是:若郭嘉在世,赤壁之战的结局会否不同?历史告诉我们,即便郭嘉健在,恐怕也难以改变战局。自官渡大胜袁绍后,曹操日渐骄矜,尤其在兵不血刃拿下荆州后,更是自信到近乎狂妄的地步。这种心态下,即便郭嘉提出再高明的建议,恐怕也难以被采纳。
我们可以设想,若郭嘉在世,他可能会建议曹操:荆州归降实因刘表新丧、少主暗弱,而江东孙氏根基深厚,应当先巩固荆州,西取汉中,待时机成熟再水陆并进。同时坐观孙刘相争,待其两败俱伤时再一举平定江南。这套稳扎稳打的战略堪称上策,但以曹操当时的心态,极可能置若罔闻。
事实上,曹操早有前科。当年刘备投靠时,郭嘉建议软禁以绝后患,曹操却自信能驾驭刘备,结果养虎为患。这种盲目自信与赤壁战前的心理如出一辙。即便面对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以郭嘉的才智必能识破,但关键在于曹操是否愿意听取。
值得注意的是,曹操麾下并非无人看出危机。谋士贾诩就曾直言进谏孙权根基稳固,不宜速攻,却被曹操讥为胆小保守。当庞统献连环计时,程昱、荀攸也警告过火攻风险,均未被采纳。直到火烧连营的惨剧发生,曹操才如梦初醒,可惜为时已晚。
由此可见,赤壁惨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主帅的刚愎自用,而非谋士的缺失。即便郭嘉在世,也难以改变曹操的决策。这场战役注定成为三国鼎立的转折点,所谓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传说,不过是后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历史告诉我们,再高明的谋士也抵不过统帅的刚愎自用,这正是赤壁之战留给后人最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