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知道,刘备年轻时就有远大抱负,但早期发展并不顺利。他曾经亲自拜访隐士司马徽,这位高人看出刘备的非凡志向,便向他推荐了两位奇才: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只要得到其中一人,就能平定天下。当时刘备手下猛将如云,却缺乏运筹帷幄的谋士,这两位顶尖智囊的加入,本应让他如虎添翼。
然而历史的发展出人意料。尽管刘备成功招揽了诸葛亮和庞统,却在东征孙吴时遭遇惨败,最终在白帝城含恨而终。蜀汉政权在他去世后更是每况愈下。这就引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既然得到了可安天下的卧龙凤雏,为何蜀汉还是走向了衰亡?
原来司马徽的预言还有后半句:子初孝直,若亡一人则汉室难兴。这里的子初是刘巴,孝直是法正。刘巴原是曹操部下,后归顺刘备,其治国才能连诸葛亮都自叹不如。他参与制定的《蜀科》为蜀国奠定了法律基础。法正则是刘备入蜀后的重要谋士,曾献策夺取汉中,其军事才能可与曹操的谋士郭嘉比肩。可惜这两位关键人物都英年早逝。
刘备在夷陵之战前,群臣劝谏都无济于事。诸葛亮感叹:若法正在,必能劝阻主公。战败后诸葛亮更痛心地说:若法正健在,岂有此败。这印证了司马徽预言的准确性——即便有卧龙凤雏,失去刘巴、法正这样的栋梁之才,蜀汉终究难逃败亡命运。
司马徽还曾评价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话道出了更深层的悲剧:诸葛亮虽有明主,却生不逢时。当时曹操、孙权势力已成,天下大势已定。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最终星落五丈原,正是这种时代局限性的真实写照。一代英才在错误的历史节点上耗尽心血,实在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