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历史有时候真的是很奇妙。
汉高祖刘邦开创大汉江山时,是在知天命的55岁,距他48岁扯起起义大旗也就短短七年时间,便成功拿下不可一世的强秦,开创了四百年大汉基业。
这是何故?
要知道,刘邦48岁之前,不过就是小小的泗水亭亭长,相当于现在的乡镇派出所所长,拔高一点也就是不入流的最底层副科级干部。
出生于沛县的刘邦,也就是来自江苏徐州丰县很普通的农村家庭,他的父亲刘太公是自事农产的编户平民,母亲刘媪相传姓王,河南开封人氏,娘家也很普通。
可以说,不愿从事农耕生产的刘邦纯属妥妥的寒门出身,年轻时平平无奇,还有些放荡不羁,表现出一副无所谓的地痞流氓模样。
所幸,那时如同混混的刘邦曾与卢绾一起认真读书,因仰慕信陵君,后来便以宾客身份追随担任魏国县令的张耳,秦始皇消灭魏国后,马不停蹄回到家乡通过试补当上泗水的亭长。
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普通岗位上,德行不给力的刘邦一干就是十多年,依旧贪杯好色,还与村里的一曹姓女子有私情,曾育有一子,也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
评价年轻时的刘邦,完全可以用一事无成的一介匹夫定论。
殊不知,如此平平不堪的痞子刘邦,后来却大器晚成,在短短七年时间便横扫天下,开创了大一统的又一个雄居东方的封建王朝。
这是乱世出英雄,还是刘邦运气爆棚,踩狗屎运之下战无不胜,从而雄霸天下?
其实不竟然。
年轻时平平无奇的刘邦之所以年过半百才成就辉煌的人生事业,不仅仅是时也命也,最主要的还是源于性格独特的他藏有大志,更有非凡的领导力。
刘邦年轻时其实有了不起的雄心壮志,这在他当亭长期间入京看到秦始皇巡游的壮观场景就曾吐露:大丈夫当如此也。
很显然,刘邦只是表面上的渣男,他早有宏大理想,只不过一直没有用武之地,只好委屈求全表现出不堪的生存状态。
但嬉笑怒骂的刘邦绝不是满足于现状的小人物,只停留在苟且的小日子中得过且过。
毕竟一个没有远大理想,甘于平庸生活的普通人,哪可能惊天动地成就一番盖世霸业?
并非池中之物的刘邦正是不忘强烈的初心,才在时逢乱世的机会中脱颖而出,有了一飞冲天的可能。
就在刘邦当亭长的第十四年,他奉令押送徒役去骊山修秦始皇陵墓,不期途中遇到暴雨,徒役们逃走了一大半。
刘邦便在路途中的丰邑水泽地停下来请没有逃走的徒役们饮酒,还豪气地宣布:大家都逃命去吧,我也得远走了。
这就是性格独特且敢于说不的刘邦。
因为刘邦明白,徒役是不得已才逃跑。只因严苟的秦律规定,徒役不按时到达指定的地点服役,都得处死,就是负责押送的差役,也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很显然,秦二世治下的强秦已然是典型的乱世时期:暴政加剧,民不聊生,社会疲敝,矛盾重重,老百姓早就想公开反抗。
一不做二不休的刘邦,其实也不想干这个劳民伤财的亭长苦差事,只是苦于时机不成熟,没有找到崛起的方向罢了。
这十多个徒役见刘邦敢于放弃他们羡慕不已的职务,也就站出来向刘邦承诺,表示自愿追随一块出走。
刘邦由此看到亮光,便毅然决然带着这十几个人向芒砀山方向逃匿,打算静观其变伺机而动顺势而为。沛县的年轻子弟听说后,也有不少人前去投奔。刘邦便在芒砀山安营扎寨,等待时机率众反秦。
公元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积极响应的刘邦也在芒砀山斩蛇起义,从而顺从民意,高举共同抗秦的大旗。
由此可见,看似平平无奇的刘邦,其实哪是尸位素餐的平庸之辈?素有大志的他还因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更体会百姓疾苦。
如今恰逢秦二世暴政造成的混乱局面,便有了争取"大丈夫当如此也"的千载良机。
这正是"乱世出枭雄"的体现,亦如东汉末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代枭雄曹操。
不过,若刘邦志大才疏,没有枭雄的真本事,定然不能够成就霸业,不过就是虚晃一枪,无法像曹操那样"青梅煮酒"的。
事实证明,素有大志的刘邦并非纸上谈兵,他的领导力其实比枭雄曹操还厉害,这从他极强的社交能力、知人善用的管理能力以及借力打力的运作能力等等方面可以清晰感知。
刘邦在芒砀山响应起义后,与人打成一片,擅长于结交各类人才的优势便充分展现出来。
他不仅得到沛县主吏掾萧何、狱掾曹参赶来辅佐,一封帛书就让沛县令人头落地,毫无悬念的被沛县父老乡亲推为号令义军的沛公。
还在投奔景驹的路途中遇上熟读《太公兵法》的大才张良后,与之相谈甚欢,张良由此心甘情愿竭力帮助刘邦打天下。
刘邦极强的社交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其次,刘邦知人善用的管理能力更是一绝,可谓无可匹敌的三军领帅。
他在芒砀山起义后,妹夫樊哙奉阳奉阴违的沛县县令相邀共举起事,一番谈话,刘邦便感知沛县令不可靠,妹夫还蒙在鼓里。
将计就计的刘邦赶回沛县,由萧何精心书写的一封煽情书信射往城内,就让城内的沛县父老为之动容,当即杀了县令,打开城门拥立刘邦为沛公,与暴秦公开对立。
在率众反秦的大道上,刘邦又果断听从谋士萧何石破天惊的建议,拜只是个小兵的军事天才韩信为大将军,得到重用的韩信由此帮助刘邦攻城掠地,还在垓下之战一举打败勇冠三军的楚霸王项羽。
这就是慧眼识人、知人善用的刘邦!正是他善于发掘和利用人才,为打下江室江山夯实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切如刘邦称帝后与群臣在洛阳南宫时对"汉初三杰"的评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抚民,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第三,刘邦借力打力的运作能力更彰显了他从市井草民逆袭为一代帝王的特殊本事。
刘邦当上沛公后,有了一小股实力,便去投奔当时力量雄厚的项梁。入驻咸阳,更是高举为楚怀王伐罪的大旗,还信守承诺,制定赢得民心的"的约法三章"。
打项羽时,刘邦也没有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联合各路诸侯集体出动。
后来重返关中挥师东出,剪除异姓王,依旧是合力出击,通过"联盟、外交"等手段,稳扎稳打创造有利条件,最终后来居上,实现汉室天下一统。
这就是善于借力打力的枭雄刘邦。
综上而言:大器晚成的刘邦之所以在一没背景二无武艺的状态下惊天逆袭,实现平民到皇帝的人生传奇,除了时运与大志外,究其原由主要得益于他超强的领导力,能集结并驾驭"谋圣"张良、"治世能臣"萧何、"兵仙"韩信等一大批堪称绝配的文臣武将全力辅佐。
刘邦由此誉为"史上最会打仗的皇帝",他逆袭成功的经验也告诉世人,单打独斗的项羽只能是悲情英雄,唯有形成合力的统帅,才能发挥团队成员的最大潜力,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让自己华丽转身,成为当之无愧的王者,霸气侧漏的领袖人物。
是为叹,乙巳年八月十九日于象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