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纳粹德国及其盟友集结了规模空前的军事力量,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这场代号为巴巴罗萨的军事行动,动用了190个师约550万兵力,配合4900架战机、3700辆坦克、47000门火炮和190艘军舰,从北、中、南三个战略方向同时突袭,标志着苏德战争的正式爆发。
由于斯大林对战争威胁的严重误判,苏联在战争初期遭受了灾难性打击。短短三个月内,苏军损失超过300万,15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沦陷,全国四分之一人口处于德军占领之下。更惊人的是,苏联空军96%的战机被摧毁,武器装备损失难以计数。到9月30日莫斯科战役打响前,苏联已濒临亡国边缘。
鲜为人知的是,在德国发动突袭前,苏联也曾秘密制定进攻德国的大雷雨计划。有观点认为,若苏联抢先实施该计划,战争进程将截然不同。但历史学者静夜史指出,这种假设存在诸多问题。
事实上,苏联当时的军事实力难以支撑先发制人的进攻。自1924年斯大林掌权后,苏联虽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但19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大量优秀将领被处决或监禁,导致军官素质急剧下降,基层指挥官平均学历仅初中水平。这样的军队显然难以应对现代化战争。
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吞并波兰东部、波罗的海三国等地区的行为,反而暴露了其扩张意图。特别是占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直接威胁德国重要的石油供应,促使希特勒提前调兵防备。此时苏联新建的巴甫洛夫防线也远未完善,若主动进攻很可能重蹈苏芬战争的覆辙,陷入消耗战的泥潭。
从更深层次看,苏联的战略目标与纳粹德国有本质区别。自十月革命起,苏联就致力于推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列宁提出的民族自决政策,实质是通过各国建立苏维埃政权最终并入苏联。1920年苏波战争的失败,使斯大林意识到必须首先建设强大的苏联,才能输出革命。
若苏联率先进攻德国,战争性质将转变为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全面对抗。届时即便苏联初期取得胜利,也很可能引发整个西方世界的联合围剿。以当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几乎不可能取得最终胜利。从这个角度看,德国的先发制人反而在客观上帮助苏联避免了更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