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分两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对魏国的影响和对整个战国格局的影响。对魏国来说,情况不会有太大改变;但对整个战国时代而言,这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先看魏国方面:
即便商鞅留在魏国,恐怕也难以改变魏国的根本处境。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魏国缺乏彻底变法的社会基础。这体现在三个方面:
1)魏国当时正处于鼎盛时期,经过李悝变法后国力强盛,是战国初期的霸主。这种情况下,魏国更关注的是维持霸主地位和对外扩张,缺乏再次变法的内在动力。
2)与秦国不同,魏国等东方六国的贵族势力根深蒂固,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更为成熟完善。而秦国长期与游牧民族接触,社会结构相对简单。这种差异使得商鞅在魏国推行变法的阻力会大得多。
3)魏国常年处于战争状态。变法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但魏国地处中原要冲,四面受敌,战事不断,根本不可能提供变法所需的和平环境。
其次,魏国的地理条件限制了发展空间:
魏国位于中原腹地,被秦、韩、楚、齐、宋、赵等国包围。这种四战之地的地理位置,即使在魏国最强盛时期,也严重制约了其扩张空间。这也是魏国会出现许多飞地的原因。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齐国身上,齐国在吞并越国北部和鲁国、宋国后,扩张就达到了极限。
因此,即便商鞅留在魏国,也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魏国的命运。当然,如果商鞅能说服魏王全力攻灭秦国,占领关中地区,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再看对整个战国格局的影响:
这个改变的核心在于秦国。如果商鞅留在魏国,秦国将错失最重要的崛起机会。虽然秦孝公可能依然励精图治,也可能吸引其他人才,但缺少了商鞅变法这一关键因素,秦国的发展轨迹将完全不同。
秦国的优势在于连续几代明君,但如果没有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性改变,秦国要成为强国需要更长时间,而且可能达不到历史上的高度。更关键的是,在商鞅辅佐下的魏国,可能不会像历史上那样错失灭秦良机。
另一个重要变数是巴蜀地区的归属。历史上秦国占领巴蜀对其争霸至关重要。如果秦国错失崛起时机,巴蜀很可能被楚国占领。这将严重削弱秦国函谷关的防御价值,楚国可以从南面直接威胁关中地区。
总之,如果秦国错失商鞅,其崛起之路将完全改变,整个战国时代的格局也将变得难以预测。